清明,烙印着中华文化的特有文化。它至少体现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慎终追远,祭扫先人,在对故人的追思中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积极面向未来,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

  过清明其实核心是倡导孝与敬。孝者为私,个人文明祭祀、扫墓祭祖,用美德教化人,感化人,去引导全社会人见贤思齐、明德惟馨,共同学习领悟、躬身践行仁心的崇高孝道美德,让孝道薪火相传。敬者为公,敬畏民俗、敬重文化、敬仰美德,通过清明节的民俗活动,提倡以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从民俗中树立文化自信。发起文明祭扫,孝敬结合,敬畏追思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清明节通过祭扫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它已成为国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是生者重要的精神寄托。尤其是清明节纳入法定节日,倡导文明祭扫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下,疫情还未平息,清明祭祖扫墓更应有序有约,尽量避免扎堆添乱,给防控带来不测。而文明祭扫却成为市民素养高低的一块试金石。我们应大力倡导市民文明祭祖。如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追忆诵读、网上祭奠等方式来缅怀故人。

  近年来,确有个别地方一些人把扫墓祭祖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比如,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燃烧纸钱七佛八佛,封建迷信活动时有抬头之势,什么风水先生、什么巫婆神汉,他们装模做样,装神弄鬼,搞得环境乌烟瘴气;有的在祭祀冥器上搞起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过去的纸人纸马、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如今都已升级换代,给故人烧苹果手机、高档轿车、别墅洋房,更有甚者烧“小蜜明星”,希望其在九泉之下可以“过得更好一点,玩得开心一点”;有的祭祀讲风水、比排场、摆阔气,道士成了香饽饽。大操大办有之、大吃大喝有之、吹拉弹唱更有之。这些不文明的祭扫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污染了环境,带来了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隐患。特别是那些街头祭奠者,直接把烟雾、垃圾和噪音制造到人口稠密区,与文明祭扫背道而驰。据消防队统计,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是我国火灾多发时节,其中很多火灾是因扫墓不当而造成的。此外,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鞭炮用处的火药浪费也同样惊人。

  笔者认为,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向不文明祭扫行为告别。在全社会都来营造文明环境,不断探索创新文明祭扫形式,还清明节以“清明”。比如说,破除焚烧纸钱七佛八佛、燃放烟花鞭炮等陈规陋习,可以提倡鲜花祭奠,以献花寄哀思,祭奠故人;也可以用植树来纪念、书写卡片、汇报成绩,居家祭扫、社区公祭等形式,用现代祭扫方式缅怀亲人;还可以网上扫墓,上传故人生平事迹,祭拜先人好品质好传统,用更环保、更健康、更低碳、更文明的方式进行祭扫。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缅怀逝者的同时,对生者多一分关心。如果真能明白孝道,真正理解传统价值,就应该省去日后的奢华祭祀,用在改善健在者的生活品质上。

  总之,应大力提倡清明以“清明”, 清明崇尚“清明”。(方颖达)

责任编辑:陈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