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敞

  渎溪乡,为民国时期诸暨西南部一偏僻山乡,西面与浦江县中余等乡及诸暨马剑镇相接,南、北分别与诸暨同山、五泄交界,东部为绵绵群山,与龙珠里村所属山林接壤。所辖现青山水库库区内桥头、兴隆、屏坞、上下文、青山及大地等行政村,及现五泄镇的西皇村所属各自然村。

  渎溪之地名自然与其境内的一条石渎溪有关,石渎溪为五泄江的主要支流,分上、下两源,据宋代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上、下源各有二石井相连,合流如渎,故以为名。”溪流上源出自浦江杨玄岭,过明教、蕾山、杨焕沈家、屏山、尚文、霞纹等村,穿坎头村村前畈至相对村。下源出自浦江王家山,过廊坞、北家坞、庙里、石塔头、西店等自然村,穿皇城畈与上源合于相对斗溪潭。合流经石渎庙北侧至合溪山口(霞坞山趾),纳横里、洩下溪。过逢春、清潭何家、庄余霞等自然村,纳蒲岱溪流至草塔合溪口入五泄江。

  《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嘉泰元年(1201),是目前较早对石渎溪作文字记载的越州地方志书,后续诸如《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对石渎溪的记载多引用于此。而早在唐代已有以“石渎”用作地名的史实,1977年,原青山公社蕾山大队水口庵遗址处,当地村民挖掘出青铜钟一口,上镌铭文:“维唐广德元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廿日,越州诸暨县石渎村檀越主僧道懃僧难陀奉为亡兄承之铸钟一口,用铜卅五斤,永完供奉?!贝用哪谌莸弥饲嗤又谔拼愕略辏?63)。至贞元十四年(799)后人又在该钟上增刻铭文:“维唐贞元十四年闰五月十三日,檀越主王潭等于石渎岭下村众募缘……”两则铭文中分别出现了“越州诸暨县石渎村”“石渎岭下村”等村落地名,这里“石渎”之文字表述比《嘉泰会稽志》所记要早整整438年。值得一提的是,据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已有“村”级建置,而真正以“××村”的表述似乎要更往后一些年代,对此我市文史爱好者俞广平先生戏称“石渎村”为“诸暨第一村”,是基于“石渎村”为我市最早村名表述的推测,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诸暨早在1258年前已出现“村”级地名的事实,其史料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

  宋、元时代诸暨城外设七十二都,渎溪乡所在区域为第十九都,明、清时期全县实行乡里制,该区域隶属于诸山乡。自古以来这里是诸暨的富庶之地,明代隆庆年间,诸暨下鄙由于水涝,灾区乡民饥荒严重,时任县令梁子琦曾召集全县富户募济饥民,域内暨阳蕾山杨氏后裔杨云岐、杨云章慷慨出粟赈饥,一同获得由梁县令亲自题写的“尚义”匾额。而说这暨阳蕾山杨氏,宋绍兴年间自义乌赤岸迁居石渎溪东南之坎头村后宅,后枝繁叶茂,除部分外迁外,更多地宅居于同里石渎溪上、下两源之滨。杨氏族裔自古尚孝德、崇善义,耕读传家,闻人代出,历来为诸暨西南之旺族。清代乾隆年间,霞纹村(今上下文村)杨如瑶(1701-1759)才誉江浙、富甲暨阳,“县内费千金以上之事非其不举”,其独自斥资修复乡内石渎溪上镜方桥、捐七百金董事修建城南浦阳江上会义桥等善行义举,《诸暨县志》具有记述。

  自民国元年(1912)分设为渎溪乡后,域内乡级管理体制屡有变革。上世纪20年代渎溪乡析分为石渎乡等五个小乡,30年代中期又整合五个小乡为渎溪乡,40年代末渎溪乡曾和洩峰乡合并成五洩乡,不久又单设为渎溪乡。

  尽管行政管理体制频繁变化,民国时期在渎溪乡域内留下的众多红色印记,为诸暨的革命史添上了浓重的色彩。上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这里一直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跃之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诸暨及路西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26年夏,诸暨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成立后,渎溪乡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进步人士赵并欢(1902-1982)、寿景山(1906-1986)、杨春惠(1894-1974)等同志的革命斗志十分高涨,1927年初秘密策划并组织成员十多人,在杨焕村祠堂成立了国民党第三区分部,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和三民主义思想,并配合北伐军打击北洋军溃兵。1937年8月在曾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的郦咸明的秘密联络下,利用当时石渎、青山、兴隆、大地等小乡并成大乡渎溪乡的机会,策划推举中共党员杨春惠同志担任渎溪乡乡长,为乡内未来抗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11月,全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在新店湾召开后,杨思一、郦咸明等同志于1938年1月底在逢春村祠堂组织召开西南区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传达学习《党的抗日救国纲要》。1938年2月初,寿景山、赵并欢等在霞纹村历时两天,专门研究渎溪乡的建党工作,不久建立了中共西南区委杨焕分区委,以及杨焕、尚文、桥头、石塔头四个下属党支部。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后,充分发动群众,成立了农会、妇女会、读书会和土枪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渎溪乡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1939年,寿景山、杨春惠和时任乡长杨纪均(1904-1946)秘密策划,组织动员当地进步乡贤共同筹备,创办了渎溪乡中心国民小学,即渎溪乡校。学校利用位于尚文村西石渎溪边的暨阳蕾山杨氏宗祠(尚文祠堂)为教育用房,由乡长杨纪均兼任校长,寿景山同志实际负责具体教学、教育工作,选聘一些进步教师作为教学骨干,仿照延安抗大的办学方针和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寓教于革命活动之中,虽然时常遭到日伪或国民政府当局骚扰,但由于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地下党组织手中,学校为抗日武装和解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后备力量,渎溪乡校也因此被史学界誉为“诸暨的小抗大”。

  1949年随着诸暨解放,渎溪乡建立了民主政府。1951年,原渎溪乡分设兴隆、大地两乡,1956年两乡复合建立青山乡,后该区域一直以“青山”作为乡级基层组织名称,“渎溪乡”这一名称从此弃用。至50年代末期青山水库建造并蓄水后,搬迁了位于库底的逢春村,因水库阻隔原西青、横里两村又划归五洩乡管辖。2002年又由于撤销青山乡建置,其所属各行政村并入草塔镇,区域内乡一级建置彻底消失,现为大唐街道一个管理片区。而新中国成立后位于石渎溪西岸的相对、义宅等自然村曾组成“渎西”行政村,应当说多少传承着石渎溪的地名文化,随着渎西、坎头两村合并成新的青山村,又使“渎西”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目前原渎西乡域内惟有石渎庙,是难得的以石渎溪名命名的建筑物。石渎庙,位于石渎溪主干溪之南,历来为古十九都都庙,由于祀杨俨相公,古代曾称杨相公庙。庙宇也曾有相当规模,是域内村民祭祀、集社的重要场所,周边也历来为乡域内重要的商贸之地。现今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小集市布局的改变,石渎庙已无往日旺盛香火,周边也失去往时繁华的商业氛围,但石渎庙仍然是原渎溪乡一带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