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地域,兼容山川江河,地美水肥,加之气候适宜,岁多风调雨顺,素有物丰民阜之称。
诸暨所产,除九谷六畜、园圃之育外,山薮林泽之藏,更是品类繁盛、品质优良。早在古代,“诸暨三如”即如锦之桑、如丝之苎、如拳之栗,便已闻名于世;在清代诗人郭凤沼《青梅词》诗注中,有“邑中百货滋生,有‘小湖广’之目”之说;以梨为例,产于诸暨各地的品种极为丰富,据《嘉泰会稽志》载:“诸暨乌程之蚤稻梨、满殿香梨、廿两梨,孝义之蜜梨、雪梨,白水之黄匾梨、黄麞梨,前塘之赵拗梨,上金之麻庵梨?!敝撩窆逼?,诸暨产梨的品种有:花蒂、长柄、菊花、甜梨、霉水、金丝、灯笼、短柄、金霉、大屁股、白樟、黄樟、白霉等等。
传统社会,诸暨除盛产稻麦等主粮外,生长于山坡、田野的一些植物,即现在所称的经济作物,曾经给农家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尽管现在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此回顾历史,介绍其中的五种作物(或它们的加工品)。
■特约撰稿 潘丹
花红·小个子有大能耐
本县著名水果南乡花红运销沪杭。每日出产百担以上(李子产量亦颇丰富)。本县南乡邱村、马村、里陈外陈一带地方,出产花红一物,往年运销沪杭,脍炙人口,现值仲夏之际,该水果花红植物,正成熟可口之时,近日来装件运销沪杭者,日在百担以上,惟市价每斤五分左右,今年李子出产颇富,每斤价在二分之数云。
——《诸暨国民新闻》报1936年7月8日简讯
花红是一种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果实球形,极似缩小版的苹果,因此俗称小苹果,别称沙果、文林郎果、智慧果、林檎等。
花红曾经是诸暨一大特产水果,在物流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完全可替代北方产的苹果,比较杨梅、樱桃等水果,花红颇耐储藏,其价格也贵数倍,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至民国早期,花红是一种名贵的水果。清诸暨学者冯至在其《允都名教录》中有具体描述:“北为苹果,南为林檎,邑人谓之花红。邑迤东而北,泰南泰北,数十里间园林相望。其始纯青味濇,实不可食;过时则色微黄而实如棉絮,味同嚼蜡。独青黄之际,微觉红酣,则丰韵幽深,最宜含咀,抱病者食之,无后患。特比樱桃、杨梅之属,颇耐担延,而价昂数倍?!薄吨铘呙癖ㄎ逯芗湍畈帷芬嘤性兀骸盎ê?,苹果之发种,为暨邑特产,出陶朱、山下赵、邱马村、里外陈等处,每家所值有至三百余元者。现银一元,约四斤许?!庇纱丝杉杂诓氐呐┘依此?,花红是一大收入不菲的的经济来源。
到了民国中后期,花红产量进一步提升,并逐步远销杭州、上海等地,但由于人们可供选择的水果品种不断增多,花红的价格有所下跌,但仍高于李、桃等其他水果?!吨铘吖裥挛拧繁ǔ鲜霰ǖ劳猓?937年6月15日也刊出了题为《南乡著名水果花红昨上市》的简讯:“本县南乡邱村、马村、里陈、外陈一带地方,所产花红,为数颇多,销售沪杭京汉各埠,脍炙人口。兹悉该处出产花红,已行将成熟,昨日本城各水果行如周隆兴、郑合兴、昇大等,皆有花红新货上市,售价每担五元左右,大约二周后,大旺特旺。”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个大味美的优质苹果也成了很普通的廉价果品,似乎更难见到花红娇小的身影了。
漆柿·我助名品耀百年
?。ㄍ跣羌呛谥缴龋┥鹊牧矫婊雇克⒍嗖阏憬铘卟母呱绞疗?,使其日晒不翘,雨淋不透,既可以取风,又可以遮阳避雨。
——吴秀梅著《传统手工艺文化研究——以陶瓷、杭扇为例》
“王星记”是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字号,1875年王星斋在杭城清河坊创建王星记扇庄,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っ?。
黑纸扇是王星记传统老牌产品,为杭扇中的一绝,选用的原材料十分讲究,扇骨采用安吉等地出产的竹筋细匀的毛竹,扇面采用於潜、昌化等地出产的质地细韧的桃花纸,为了增强扇面的耐用性,需要采用诸暨出产的高山柿漆进行涂刷。
漆柿也称油柿、青椑、野柿等,地处浙江中部的诸暨正是漆柿适宜生长的地域,诸暨山区野生柿树资源较为丰富,这为生产优质柿漆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诸暨绿柿即是独有的一种漆柿品种。据《光绪诸暨县志》“志杂物”篇载:“柿漆,青柿捣烂和水拌成,可漆纸作伞扇?!绷砭荨吨铘呙癖ㄎ逯芗湍畈帷吩兀骸笆?,有方柿、漆柿、牛心柿、野猫柿诸种。漆柿榨汁为漆,用途颇大,邱马村产最多。余俟熟食之,曰汪柿;渍以礬,曰礬柿;去其皮为脯如饼,曰柿饼;去皮晒干,藏食曰柿橢?!?/div>
由此可见,柿子除食用外,加工制作柿漆当为诸暨传统的特产之一,而作为生产制作名品的王星记扇庄,必定经过筛选,最后认定诸暨所产柿漆质最优,故择用之。
诸暨柿漆生产历史悠久,据1993年版《诸暨县志》载,1938年前后,诸暨年产柿漆五千公斤,其中九成输出销往温州、金华等地;二十世纪50年代年产260吨,达到了产量的顶峰时期;此后则逐渐减产,至70年代,由于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化工产品替代了传统工艺品,柿漆年产量锐减,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乌桕·蜡炬成灰却无泪
“汇昌”蜡烛采用诸暨桕油。桕树是一种落叶乔木,种子外面包着一层白色蜡层称“桕脂”,可制蜡烛和肥皂,种子可榨油?!盎悴崩蛑谱骶?,点时烛蜡融化成碗状,聚在中间,不会泄油。这也是清道光年间汇昌蜡烛能成为朝廷贡品的原因。
——《岁月留痕——口述余杭历史》
每到深秋,诸暨山野、房前屋后,随处生长着一种树木,树叶颜色极其丰富,呈现出不同饱和度红黄相间的色彩,煞是好看,是装点秋景最好的角色,远远望去,似乎就是一幅现成的风景油画作品。而凑近一看,树叶间还点缀着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小小的白点,待到天气更冷,树叶开始渐渐凋落,但这些小白点还坚强地立在枝头上。
这种树叫做乌桕,树上的小白点就是桕树结下的果实,叫做桕树子。乌桕曾经是一种经济作物,它的树皮、叶子、果实均可入药,此外它的果实还可榨油,制成涂料,黑色的果实外面包围着一层白色蜡质假种皮,是传统制作蜡烛、肥皂等的原料,诸暨早在明时就有利用桕油制作蜡烛的记载,据《万历绍兴府志》载:“烛,以桕油制,甚坚,耐烧?!薄豆庑髦铘呦刂尽吩兀骸拌暧?,俗呼白油,桕子所榨,制烛甚坚。榨其子为青油,用以炷灯。”诸暨清代诗人郭凤沼《青梅词》有诗:“劝郎莫囤下江米,劝郎莫贩二蚕丝;秋深桕子门前熟,百斛兰膏清若脂。”诗注云:“丝、米、桕油,尤甲于他方,贾人谓之‘三白’。”即使到了近现代,诸暨桕树加工品的产量还是可观的,据1993年出版《诸暨县志》载,1985年桕树种植面积近七千亩,从民国元年至37年,年平均产桕油近五百吨、青油二十多吨;而1950年至1972年,年平均产量达千吨以上;1973年后产量开始下降,年平均产量仍保持四百吨左右,至1987年则为150吨。
“汇昌”是杭城南货业的老字号,由清嘉庆五年(1800)陈、汪、裘姓三位宁波人在塘栖创设,汇昌南货栈拥用自己的作坊,蜡烛、蜜饯、糕点、藕粉“四作”是传统的四大拳头产品,这其中蜡烛的制作就是采用了诸暨出产的桕油,优质的原料确保了汇昌制作的蜡烛具有优良的品质,清道光年间还成了朝廷贡品。
梅子·还留清香沁心脾
梅,水边篱落,居不择地。惟十里梅园,族处为繁。自古博岭至枫桥三十里间,以梅树为生。
——冯至《允都名教录》
诸暨自古就有植梅、赏梅、食梅之习俗。在文人的眼中更看重的是凌寒绽放的梅花,每当冬春之交,暗香浮动,就到了赏梅的好时节了,举杯邀花,吟诗作词,不亦乐乎?!爸铘呷汀敝坏耐趺峋褪前返慕艹龃?,他不但咏梅、写梅,还手植梅树数千株,“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赞梅名句一直传诵至今。
古代,梅树除零星散植于诸暨各地外,还有形成相当规模的成片梅林,最有名的当数绵延枫桥干溪长达十余里的梅园,素有“十里梅园”之称,枫绍古道穿越其间,诸暨的陈洪绶、姚文翰、余缙、郭凤沼、山阴的王濬……,这些诗人们骑着驴子,慢慢悠悠经过此地时,便会惊艳于这片美景,于是驻足尽情欣赏,留下了咏梅的诗篇。
梅花于文人是风花雪月、阳春白雪,农人们更关注的是梅树的果实——梅子,因为这能带给他们财富,每到初夏,就是梅子收获的季节,这场景冯至在《十里梅园记》中有生动的描述:“生涯其中,不治别产。夏五月初旬,悬青未谢,长者肩竹篮,把竿入园,剥击之声遥林四应,则绿珠垂垂,动盈钟釜。稚幼奔趋掇拾,以为欢笑。道左垂涎津津欲沬,而此中人,了不能下咽。”至于采摘下来的梅子如何加工食用,冯至也有具体的记载:“荷归窗下,儿女喁喁,热炭燃煤,薰烧竟夕,入晓则望之如墨矣?!薄懊肥於普?,以为梅酱,佐杯盘;青者以为梅卤,和井泉以为饮,止暑渴。青之大者,去其核以为糖球;青黄之半者,以为梅干,杂之姜丝苏叶,以治风寒之疾?!泵纷蛹庸ざ晌诿?、梅酱、梅卤、梅干,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可佐餐,可入药。此外用酒浸泡青梅酿制而成的青梅酒,闻之清香幽幽,饮之绵柔舒爽,可谓酒中佳品。
如今,十里梅园虽已消失,而斯舜厚老先生精心栽培的斯舜梅园,成为网红之地、诸暨又一个最佳赏梅之处,笔者虽数次前往,却仍游兴未尽,而更让人惊喜的是,还能品尝到主人精心酿制的青梅酒,口感十分纯正、清爽,令人回味不绝。
油桐·遮风挡雨曾靠它
浙东多山,诸暨、金华、常山、江山一带,山坡阡陌,遍植桐树,居民恒采其子以榨油,故桐油业殊盛。
——程杏初《浙东物产纪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们的孩童时代,那时物质还匮乏,没有现成的玩具可供我们玩耍,于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这样各类自制竹木玩具就应运而生。比如,找来一段从水车上损坏的龙骨和几块车板,就是小车的车架,爬到树上摘几个乒乓球大小的扁圆形果实,就是小车的轮子,组装一下就成了一辆简易的玩具小车,拉着这样的小车就能玩上一阵子。
乒乓球大小的扁圆形果实俗称桐子,是油桐树的果实,其榨制的油称为桐油,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油料,具有极强的弹性、粘性及抵抗冷热潮湿、防止破裂的特性,还具备抗拒酸、碱腐蚀的能力,在传统农耕时期,桐油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资,它的用途较为广泛,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桐油的用途,如制造油纸、油布、雨伞、雨衣;髹饰木船、房屋、竹木制家具,起到防潮防腐作用;还可用于照明,称之为桐油灯。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桐油又是工业制造的重要原料,可调制油漆、印刷油墨、绘画颜料,提炼汽油代用品,制造绝缘材料等。
诸暨曾是生产桐油的大户,据1993版《诸暨县志》载,民国期间诸暨年产桐油3600砠(一砠为60公斤),与其他地域出产的桐油一起成为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至1985年,诸暨尚有油桐种植面积1.32万亩,主要分布在斯宅、绿化、水带、东溪、青山等乡,1987年产桐白40吨。诸暨的俗语与谚语中也经常提及桐油,如“千杉万松,子孙受用;千棕万桐,世代勿穷”“脚底抹桐油”“口水流得像打桐油”。
现在再回老家,总想寻觅小时候满山遍野的桐树,拣拾几个桐子,却踪影全无。于是浮想联翩,在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的现代社会,除不断研究开发清洁型的新能源外,像油桐之类的植物能源或许重新会成主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