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儿
有些人可以一见钟情,有些人需要假以时日得以慢慢发现内在之美?;埠腿艘谎?。
几年前,初见陈洪绶(老莲)之画,尤其是仕女图时,觉得怪诞,侍女之脸有些变形。随着对老莲书画作品和诗歌的阅读,不知不觉痴迷老莲画作,并一意孤行地将所爱老莲之画搬入文创产品,用老莲之《斜倚熏笼图》为元素设计制作成品牌包装图案,沿用至今。以张岱和老莲交往为背景,写过《苍凉陶庵,一池老莲》,以老莲诗歌为素材,写过《老莲爱听雨芭蕉》。今日,当我展卷欣赏老莲的花鸟画,翻阅到他的《春风蛱蝶图》,眼前一亮,不觉被画中色彩和线条表达魔怔了。
潘天寿先生曰构图如文章,须注意起承转合?!洞悍珧痰肌分鸨誓颂抑嵝庇诤?,蝴蝶正在吮吸花蜜,花竹翎羽,栩栩如生,一侧的水仙妖娆而放,水仙枝叶一如老莲之独创画法,线条遒劲而柔美,水仙花正大圆满,枝叶上的一只蝴蝶和桃枝上吮吸花蜜的蝴蝶两两对照,一大一小,生动有趣。梅花疏影横斜,竹叶浮动,鸟儿立在竹叶上,似闻香,又好像和花儿们在窃窃私语。整幅长卷色彩淡雅,气韵简洁,赏心悦目,犹如春风拂面。
老莲在画卷上题跋如下:“辛卯暮秋,老莲以一金得文衡山先生画一幅,以示茂齐,茂齐爱之,便赠之。数日后,丁秋平之子病笃,老莲借茂齐一金赠以赀汤药。孟冬,老莲以《博古页子》饷茂齐,时邸中阙米,实无一文钱,便向茂齐乞米,茂齐遗我一金。恐坠市道,作此酬之,以矫夫世之取人之物一如寄焉者。”
这款识犹如一个故事,把此画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老莲对朋友之慷慨跃然纸上。因为朋友喜欢画,他可以把新购买的文征明先生之画予以赠送。因为朋友有难,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依然以一技之长作画变现给朋友治病。始终挣扎在贫困中的自己,因为感念朋友的救济,欣然把《博古页子》一并酬谢。让人想起,他所作的《水浒叶子》,也是因为好友家里缺钱少粮,在张岱一起策划下,历时几月完成,赠送给朋友,为了他们能用画换取粮食。
这也许就是老莲之价值观,为了矫正世人取人之物犹如拿自己的东西一样随意,特意在画作上作了题跋。“章侯画不求则与,求则不与”。我突然想到东坡先生的《一夜帖》。担心朋友误会自己把借来的画久久不还,于是特意去函告知缘由并捎带上团茶一饼,以表己心。对朋友的珍重和言而有信的契约精神隔了久远依然让人怦然心动。
关于老莲画,毋庸我多言,高古奇骇已成了他画作的标识?!俺潞殓反蚱圃夯姆椋笏魈卣鞯亩?,以点线面的精熟表达,在缺损中求得圆满,在歪曲中求得极致。”前几天天阮老师让我帮他找下老莲之雅集图,我在翻阅老莲画的过程中,见他画的《荷石图》,妖娆的荷花和小小的一对蝴蝶画出了金石气,可谓是用金石气扬草木味??吹剿耐豸酥读焱肌凡痪踺付?,全集收录两张笼鹅图,其中一张是幼鹅,王羲之手执纤细竹叶之扇,目光陶然;另外一张王羲之神态意气风发,身着红袍,手执粗叶竹之团扇,笼的是成年鹅。老莲一直渴望自己能有魏晋风度,此画也可见一斑。个人偏爱他的《玉堂柱石图》,《荷石图》以及《水仙图》。尤爱《斜倚熏笼图》,画中花鸟、女子、儿童组成一幅和谐而高洁的画面,让人遐想。
老莲之水仙,别有一种佛性?!洞悍珧痰肌分械乃?,叶子着色高雅,用笔好像老莲画仕女图中侍女之手,花卉灵动意淡。记得张大千以张充和先生昆曲扮相为型而画的那支水仙,和老莲之水仙有同工异曲之妙。我在翻阅《陈洪绶全集》时,发现陈洪绶花卉册页有很多为张大千大风堂所珍藏,也许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想。这些花鸟无疑与老莲而言是拟人的。老莲晚年自言“趋事惟花事,留心只佛心”,在《春风蛱蝶图》中,花事佛事都在焉。竹子冲淡,水仙婉约,梅花含苞,这些意象是如此冷,如此寂,而桃花却如冲破时光隧道的一位勇士,佩剑而来,突然整幅画就有了春的气息。
老莲作画有格物精神。他说“泉石可以洗愚蒙,云松可以遗身世,俗尘不飞,人意自远”,于是他的画里泉石、云松、梅花、荷花四季之花都有个落脚点。尤其是芭蕉,在他画中时时出现。芭蕉是如此脆弱,而他却将这么脆弱的植物化作宝座,坐而品茶,坐而读骚,坐而吹笛行乐。也许此时,脆弱即永恒,暗合了老莲晚年经历易代之痛,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没有如祁彪佳一样选择寻死报国之路,而是和张岱一样,选择了苟活,张岱为石匮书而活着,而老莲,出家为“悔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时而狂奔,时而狂吟,孜孜于画,将四十多幅表现生命和追慕先贤的画作完成后交给好友周亮工,“国破家亡身不死,此身不死不胜哀”。
前段时间,跟着林曦老师临摹老莲之《水浒叶子》,注意到老莲线条干净爽朗,直折方勾,对人物个性作了自我诠释。他的题字别有意趣和自成一体。看老莲字,觉字字有出处但却很难找到他的源头。查阅资料,发现老莲字初临欧阳通之《道因碑》,后学怀素之狂草,继而学过褚遂良、米芾、颜真卿等字帖?!袄狭榉ㄊ翟思阂?,便如天女散花,不可思议。”天女散花,形容得真是妙不可言。老莲不仅仅是画实物之花,连写字也带着花味,旷古绝后。
《春风蛱蝶图》,长150.9cm,宽24.6cm。我想将这幅画卷制作成真丝长巾,让爱老莲的女子们,可以和他的画耳鬓厮磨,沐浴春风。诚如老莲所言“若能日日花下醉,看了一枝又一枝”,也可“梅花屋里卧香风,古松屋下培香草”。
且以神往,且以付诸行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