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
我特别喜欢“故事?!闭飧龃丛斐隼吹拇?,也喜欢徜徉在故事海洋里的那种意境。从古至今,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需要故事,以及和故事相关的所有的艺术创造。作为一名小说家,我在人性与人心的正反两极之间徘徊,像一名观察家一样观察着世间万物,以及人的精神。追寻一种在小说中必须窥见意犹未尽,掩卷怅惘,以及不胜唏嘘的创作理想。
每一个小说家的文学观是不同的,而杂乱无章的生活和失去了秩序的人生路径,让我的创作也变得没有章法。当我涉及影视剧本创作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另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如果小说的水潭,潭边是强光之下,有一片阴暗,充满意象,有轻声细语,流水潺潺。那么影视剧本的水潭边上是,野蛮生长的各种作物,直接传达的人声鼎沸。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大凡名著或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很少有没有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大凡著名的小说家,总会或多或少地触电影视。比如奥斯卡奖,有很多电影是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乱世佳人》等,而国内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对于原著小说和被改编过后的影视作品,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当下的著名作家余华、莫言、刘醒龙、麦家、毕飞宇、阿来、陈忠实、金宇澄、东西……或者小说被改编,或者作家自己当编剧。
文学与影视,如两条奔涌且相互交汇,又会出现分叉点的艺术大河,它们延续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内在规律发展,又相互交融与碰撞。特别是在当下,小说按照着它的常规路径,向前缓步前行。而在音频故事汇、网络小说、动漫游戏、剧本杀充斥的时代,故事作为一种商品属性被不停地消费。影视剧本,恰恰是小说和故事属性之间相依存的一种中间生态的文化商品。
在我眼里,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特别传统的纯文学作品。它的受众其实是小说家本身,以及少量的读者或者评论家。属于文坛贵族,被收入殿堂的一种文化。短板是自我迷恋,高举文学性大旗,不愿意破圈。
还有一种充满了故事属性,这类小说讲究塑造人物,故事构架,属于被消遣为主的类型。此类小说,适合被作为文化产品改编的母本,类型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通俗类的,语言不讲究,故事有锋芒、机智,有让人眼亮之设计。多出现在单行本。还有一种是传统类的,讲究语言、立意,但故事性强,既走纯文学杂志路子,又走传统出版路子。短板是,故事内容写得相对满,文学性有所欠缺。
无论怎么样,小说之间的不同和影视之间的不同,和每个人的长相、性格不同是一样的,都有着自己“恣意生长”的理由。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小说提供给读者,影视提供给观众,而这两类受众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也就是既是读者,也是观众。在小说中,有一个畅销的说辞,在影视剧中,有一个爆款的说辞。这些小说和影视,在进行着大面积的文化传达,输出的是创作者的价值观。所以,对于大众来说,他们需要这种小说或影视。
我们可以总结的是,好小说不一定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但是名著或者经典大部分会。我们还可以总结,影视比小说更复杂,市场考验也更残酷,在资本博弈的市场里,杀声震天,遍地哀鸿。小说比影视相对温情,和风细雨,恬淡安逸,相对在市场上也不见波浪。因为属于个人创作,心态平和,没有压力。
长久以来,长篇小说中有许多我们可以引以为经典的作品,无论我看了还是没有看,都整齐地列在我的书架上。值得我学习,敬礼,并且曾经在一段时间,沉湎在《春尽江南》的语言与意境中不能自拔,那是属于我的审美。当然,那都是比较遥远的往事了,我比现在年轻一些,日常中嘴边关于文学的话题也很多。
当然,反过来说,我们的长篇小说产量丰富,质量参差不齐。传统文学家的艺术优越感相对强烈,并且沉湎其中。相同的,影视作品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既有手撕鬼子的雷剧(现在少了),也有令人叹服的优秀的剧本。
在我眼里,《人间正道是沧?!贰肚狈贰段业耐懦の业耐拧分嗟牡缡泳缱髌罚绫颈旧砭褪且桓鍪衷档某て?,无论是叙事,描述,对话,构架,立意……这远非一些无病呻吟的长篇小说可比,有些长篇,甚至没有长篇小说的构架,只是把一个中篇小说刻意拉长,增加字量而已。
还有一类创作者,几乎是既当小说家又当导演的,比如杜拉斯(她还是制片人、编剧),比如李沧东,比如史蒂芬金,比如三岛由纪夫,比如贾樟柯,比如岩井俊二,比如王朔和韩寒,比如虹影……
这些作家沉迷的一定是创作的不同样式,而不是某一种文艺类别的本身,所以才会乐此不疲。而只有尝试过多种文艺样式的艺术家,才更有可能了解小说和影视之间的长处与短板,才更有可能了解到,每一个行业做到成功,做到顶尖,是多么的不容易。
闲聊一下导演。我私下里猜测,当小说家认为中国没有好导演的时候,导演一定在谈论中国没有好小说。如果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释然,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也是人性之中的一种。事实就是,小说之路千山万水,电影之路也是。
在我眼里,小说影视化,可以让小说更为广泛的传播。影视对于像《红楼梦》《三国演义》之类的传统文学经典,未必能做到最精良和准确的诠释。但相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已经是最大化的助你理解故事与奥妙了。对于小说在受众群的大面积普及,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是影视作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文学作品改编量的增加,或者优秀影视剧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量占很大比例,那么毫无疑问,可以说是小说成了影视作品最好的文学母本。这是我曾一度提起的“根”的概念,影视作品有小说的“根”,就相对更容易枝繁叶茂。此外,影视作品毫无疑问,能将文学作品的改编,置换成文化价值的转变,给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收益带来几何级的上升,同时也必将吸引着更多的创作者投身小说的创作中去。
而我们必须要警惕的是,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否成功,需要靠运气。当改编成剧本后,制片人、导演、演员、主创们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保持原著小说中最好的品相,这是小说作者尽管知道那已经不是自己的作品,但仍然在期盼着的。如果说得严重一些,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商业化、快餐化,讲究经济价值的前提下,总体会产生一些低俗化的作品,那样的话,就不利于文化市场的发展,也会不利于小说家的创作心态。
如果把电影从影视作品中剥离细化,电影是最像小说的一种影像作品,我看到有些文艺电影,几乎就是小说。电影成长带动文学复兴。而电视剧让文学作品得到大众传播。这是相得益彰的。
回到“故事的海洋”这个议题的本身。我想到了除“故事?!币酝獾囊桓龃剩煦?。我觉得混沌是好的,是一种生命力,是粗糙中显示着精细的,比如黄河的泥沙俱下,就更像小说,更像故事,而长江虽然灵秀,但像一首诗。小说和影视作品,并不需要过多地去作太多的高低权衡。而兼容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对于一个容器而言,显然不容是一种小器(气)。
对于小说和剧本的创作者而言,所有自己最从心的选择都是最正确的路径。而小说作为影视的根,提供了故事最初的母版,也是一件美好的事。你可以深度参与,也可以不闻不问。如果说得通俗一些,写作就是一门手艺活,你出版和上映时的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指销量和票房,而是指影响力或者美誉度)的平均值,就是你手艺在江湖中的地位。尽管你仍然可以用大众不懂高雅艺术为自己辩护,但这样的辩护仍显苍白。
在故事的海洋里,向小说和影视致敬。一个故事的时代,终将来临,或者已经来临。读者和观众的需要会证明一切。时间会证明一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