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社会各界对实施教育惩戒是一致肯定的,对如何实施却是众说纷纭。
我国教育史上实施教育惩戒一直就有,其中很明显的证明莫过于戒尺了。古时候,私塾童生一边摇头晃脑念念有词,一边眼瞄先生担心戒尺打将下来。随着教育革新,教鞭替代了戒尺,敲黑板、打手心是它的“主职”。如今的中小学课堂上鲜有教鞭,而电子教鞭、鼠标指针活跃在屏幕上,替代了教鞭的指引作用。
比较戒尺、教鞭与当下的电子教鞭,戒尺多用厚木板,教鞭常为细竹竿,电子教鞭则是红外线、光指标;戒尺厚重,教鞭轻盈,电子教鞭空灵;戒尺板而硬,教鞭细又韧,电子教鞭则虚无。戒尺,喻含戒律、尺度及惩戒的意思;教鞭,富含教育、鞭策和教训的意义;电子教鞭,指引中多了科技,教训时少了权威。戒尺、教鞭与电子教鞭最大区别是两者的质感,前两者是硬物,后者则为软件。
从戒尺到教鞭,再到电子教鞭,体现时代发展、教育进步。然而,教育对象是人,这个主体不变,因此教育惩戒依然需要;教育是爱的教育,这个主旨不能动摇,作为补充,教育惩戒却不能丢。无论是以师为本还是以生为本,无论戒尺、教鞭“着皮着肉”的教育惩戒,还是新时代科学文明的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注定是惩戒,惩戒可以来“假”的、“软”的、“慢”的,但始终不能失去“硬”度。
对未成年人要宽容,但不能纵容。这些年,“娘炮”深受各界抨击,各类“逆行”为群众称赞,军人的硬气在全社会雄起;下一代眼睛近视、体质不强为全社会关注,“女排精神”深受人民追崇,战“疫”中涌现的精神为大家推崇。全社会要深化这方宣传,让大众对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硬气越来越看重,同时要在弘扬尊师重教、引导下一代明辨是非上下更大的功夫,以更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教育惩戒科学推进。众所周知,党员在学习中要求红红脸、出出汗,试想一名党员在幼年时代少了教育惩戒,成年入党后要求他红红脸、出出汗会有怎样的结果。从小不知教育惩戒,步入社会谈何遵守社会规则。青岛等地已出台教育惩戒规则,各地要相互借鉴出台规定,在法律层面明确教育惩戒包括哪些,哪些不可实施;实施有哪些保证,不实施又有哪些处罚。
再爱也要有底线。如今家庭教育中有种不良现象,孩子十岁前一哭闹,家长不会训斥,放弃了教育原则和底线;孩子十岁后,家长不敢说重话,更别提教育惩戒,担心自己一“硬”孩子要出走、跳楼,来得比你更“硬”。其实,作为过来人都认识到,严是爱、宽是害,成年人都会记着自己读书时严厉的老师,对这类“严”老师,当年骂他的“坏”现在记他的好。作为家长、家庭,对孩子“要你好”没错,“怎样做”才是教育惩戒研究的内容。一棵树小时候不直,长大后再直就难了,同样,假如孩子失足,再来“硬”的就难了。面对未成年人,家庭要从小宽严相济,不能丢了教育惩戒,在家庭温暖中确保刚性、多点狼性、下点狠心,至少要保持底线,会同学校、社会共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戒尺向教鞭发展中,我们学习外国经验,对教育惩戒国外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美国对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为言语戒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对学校、老师重点是注入实施教育惩戒的底气,做到有法可依,让学校和老师“对着门板裁被,”对教育惩戒敢操作、可操作。做到“三教”合力,家庭要全力配合学校、老师实施教育惩戒,社会各界要支持学校、老师实施教育惩戒,让学校、教师在爱生中护生,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有教师在爱学生中,联同家庭“制造”善意的惩戒,让学生尝尝苦头,及时拉回正道、悬崖勒马,走正走好人生路。(何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