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布谷

  据《转眼沧桑到甲申:思想改造本末》(柴念东著)载,柴德赓(浙江诸暨人)与翦伯赞发生交集始于1950年。时,翦伯赞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政府文教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委员、秘书长。柴德赓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柴念东系柴德赓长孙,1954年生于北京,学者,现任苏州大学柴德赓研究所首席专家、特聘教授。编著有《柴德赓年谱长编》《转眼沧桑到甲申:思想改造本末》《柴德赓来往书信集》《柴德赓日记》《青峰学志》等。

  查《柴德赓日记》,日记中第一次出现翦伯赞的名字,时在1950年3月11日。这一天翦伯赞陪同苏联史学教授马卡洛娃、吉谢列夫等至辅仁大学讲演,并主持了这场讲演会。马卡洛娃主讲“过渡时代的经济”;吉谢列夫主讲“苏联历史科学与历史教学”。柴德赓作为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参与了这次由中苏友好协会出面组织并由中国史学会具体实施的讲演活动,包括事先的接洽与接待等事宜?;蛐硪蛭獯谓惭莼疃?,是柴德赓与翦伯赞这两位史学家交谊之缘起。

  一

  翦伯赞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柴德赓的日记中,则要到1951年3月29日,这一天,辅仁大学历史系准备邀请翦伯赞来校讲演。辅仁本是教会大学,自陈垣校长到历史系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都比较渺茫,甚至颇为茫然,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讲好历史这门课没有更多的底气。翦伯赞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当时,颇具盛名,请他来作一番讲演,指点一下门径,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不二策略。从柴德赓留下来的文字中推测,似乎没有能够请到翦伯赞,请到的是有很高威望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

  1951年7月,中国史学会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任副主席。翦伯赞是史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柴德赓则是史学会会员。陈垣是史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史学会开会或参加活动,柴德赓是和陈垣一同参加的。从此,增进了柴与翦彼此接触的频次以及相互间的了解认知。

  1951年4月8日,柴德赓参加中国史学会会议,讨论编写《中国历史概要》事宜,会议由范文澜主持。当时,苏联要出百科全书,其中需要有五万字左右的“中国历史概要”,中宣部将此项任务交给了中国史学会。经会议讨论决定,分三部分撰写,柴德赓分在了由翦伯赞牵头负责的“古代史”部分,具体撰写“隋唐至宋辽金部分”。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对此有记述:“……计分三部分,古代、旧民主、新民主三段。予与郑振铎、郑天挺、翦伯赞、齐思和五人修改古代部分。予在古代史中专主隋唐至宋辽金部分。”关于这一段,柴德赓在后来的运动中有过专门交代,其中写道:“一九五一年苏联百科全书要五万字中国历史概要,当时史学会推荐翦负责。我和齐思和、余逊、郑天挺写古代史分段长编,由翦统一删改。此书后归人民出版社印行?!?/font>

  这一年的5月,自上而下地开始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论争与批判,一时甚嚣尘上,为了及时掌握动态,人民日报社于1951年5月29日下午邀请在京的部分著名史学家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编辑部向与会人员通报了相关情况。翦伯赞、柴德赓等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还有邓拓、郑天挺、谢兴尧、胡华、尚铖等。

  1951年6月24日下午,中国史学会之中国通史组开会,讨论相关历史等问题,翦伯赞与柴德赓等参加了会议?!恫竦骡倌昶壮け唷罚ú衲疃┰谡庖惶煊姓庋男鹗觯骸跋挛纾泄ㄊ纷榭?,到翦伯赞、郑天挺、邓广铭、孙毓棠、楼异骧,讨论历史形势、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斗争、文化思想?!?/font>

  这一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毛泽东等在怀仁堂宴请在京的各界名流,柴德赓代表辅仁大学参加了这次宴会,翦伯赞也参加了这次宴会。这是柴德赓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真觉感奋”。席间,柴德赓与翦伯赞等进行了晤谈。宴席结束后,与会者一并观看了京戏。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颇为详尽地记述了见闻与当时的心境:“……乘汽车至怀仁堂。进门及晤徐特立老人至戏台后大院中,各部门首长多已到会。未几,毛主席到,大家鼓掌欢迎,军乐伴奏。主席与到会老者略事周旋,即落坐。刘副主席总司令均到。酒会开始,肴馔甚厚。予喝葡萄酒,醉形于面。各校教授相邀向毛主席敬酒,予等均往,主席一一碰杯,又向刘副主席敬酒,予第一次见毛主席,如此亲切,真觉感奋。是时晤面友人不及备记,略识一二,于立、蓝公武、黎锦熙、张子高、罗常培、吴景超、叶筱、白寿彝、林汉达、翦伯赞。八时半京剧开始:1.《杀狗功夫》、2.《水帘洞》、3.《柜中缘》、4.《连环计》。一时戏散,毛主席直到看完才走。我是这样愉快兴奋中度过了党的生日?!?/font>

  二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刘启戈与翦伯赞有私谊,1951年7月15日晚,柴德赓访刘宅,遇到翦伯赞,晤谈间,翦说出了欲将上海华东师大的史学教授吴泽调至辅仁的想法。吴是柴德赓与翦伯赞共同的朋友。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对此有记:“……晚至启戈家,伯赞、俞巴林均在座。伯赞欲介绍吴泽来辅仁,予未有以应也?!痹谧挠岚土质惫┲吧裰莨馍?,负责中国史学会近代史资料的出版事宜。与史学界学人颇有交集。

  此间,柴德赓为了一个叫米和华的工作问题,找过翦伯赞,“拟介绍其至翦伯赞处工作?!被垢逍戳艘环馔萍龊2竦骡僭?951年7月19日的日记中记过一笔:“晨发翦伯赞一函,介绍米和华?!焙罄?,米还去见了翦伯赞,至于有否做成这件事,没有看到下文。

  1951年7月22日,是个星期天。神州国光社俞巴林在一个叫“峨嵋酒家”餐馆设午宴,招待史学界的朋友,柴德赓与翦伯赞应邀出席。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记:“午俞巴林请客于峨嵋酒家,到翦伯赞、郑天挺、刘启戈、齐思和、聂崇岐?!?/font>

  关于华东师大史学教授吴泽调辅仁事,后来有了些头绪,似乎是翦伯赞起的作用。柴德赓在1951年8月8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九时到刘启戈家与翦伯赞通电话谈聘吴泽事。”吴泽愿意调辅仁,辅仁也决定聘任吴泽。对此,柴德赓在1951年8月12日的日记中有记述:“……接吴泽来电,愿来辅仁任教,约晚间一晤……学?;匚庠笠坏?,决聘?!焙罄?,因身体等原因,吴泽似乎没有到任。

  为了写好苏联百科全书中“中国历史概要”一节,史学会于1951年8月19日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落实了具体的写作计划,柴德赓与翦伯赞均参加了这次会议。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九时到史学会,今日之会,讨论百科全书中古代史如何写法。郑振铎首到,予次之,伯赞、毅生后来。振铎言写六朝一节不接头,请改他人。遂推荐余让之担任?!币闵粗L焱?。余让之即余逊,时任北大史学教授。按照1951年4月8日史学会议分工,柴德赓负责撰写“古代史”部分,此项由翦伯赞牵头。翦伯赞还于1951年9月6日在自己的寓所开了一次“古代史”书稿讨论会,柴德赓参加了此次讨论,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柴德赓写道:“到翦宅谈百科全书稿?!?/font>

  关于“古代史”部分的写作,柴德赓是主要作者。在翦伯赞的牵头下,柴德赓等按分工各自完成了书写任务,汇总后经翦伯赞审定,整部“中国历史概要”书稿最后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范文澜主持修改定稿。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苏联方面没有能够采纳为一稿本。据张传玺《新史学家:翦伯赞》载:“……此书基本定稿,告知苏方后,并寄去初稿样本。后苏方回应,不拟用中方书稿,他们准备用苏方原拟提纲,由苏联学者自己编写。中方收回书稿,决定由中国自己出版?!?/font>

  1952年9月,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整体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陈垣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柴德赓任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此间,柴德赓多次与陈垣校长一起代表北师大参加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席间,与翦伯赞面晤甚多。柴德赓在1952年9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至清华大学参加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晤魏建功、李何林、张子高、杨人梗、王太庆、翦伯赞等。”

  这一年国庆节前夕的9月28日,《进步日报》与《大公报》召开了由在京著名学者参加的“亚洲文化座谈会”,柴德赓与翦伯赞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梁思成、季羡林、范文澜、向达、周一良、陈垣、钱伟长、郑振铎、翁独健等,均为史学界大家。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记述了这次会议情状。与会人员大多发了言,表述了各自对文化的态度与自信。柴德赓在这一天日记中记述了钱伟长的发言内容:“钱伟长谈,钉子是中国发明的,东汉时一定有,门上、棺材上是用钉的。传到西方开展海上贸易,能造大船。”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刘启戈是柴德赓与翦伯赞共同的朋友。1952年10月3日,是刘启戈夫人生日,柴与翦均至刘宅为刘夫人庆生。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记:“午至刘启戈家,正值启戈夫人生日,翦伯赞夫妇在座,饭后回家?!辈裼媵宀坏泄ぷ魃系慕患?,并渐具私谊。

  三

  从柴德赓的日记中看,柴、翦1952年最后一次晤面是在这一年的11月9日,这一天中国科学院举办了欢迎苏联历史学家叶菲莫夫座谈会,柴德赓与翦伯赞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据柴德赓日记载,座谈会由范文澜主持,叶氏作了长篇讲话,至“五时散会”。

  柴德赓日记中再次出现翦伯赞的名字,则要在间隔了一年多以后的1954年3月26日。这一天,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南沿河25号政协文化俱乐部座谈讨论“宪法草案”,柴德赓和翦伯赞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并一起分在了第十一组,这一组的召集人是马寅初,小组成员还有习仲勋、杨秀峰、汤用彤、张友渔、周培源、钱伟长、冯友兰、蒋南翔、李达等。

  据《柴德赓日记》载,自此至5月5日,第十一小组共召开了18次关于“宪法草案”的访谈讨论会。柴德赓与翦伯赞等与会者先后在会上发言,表述了对“宪法草案”的学习体会。

  1955年4月8日下午,柴德赓至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近代史三所”座谈会,会上成立了九个学术小组。同时,组建了“纪念抗日战争十周年学术讨论筹备委员会”,柴德赓与翦伯赞同为筹备委员会成员。

  1955年5月6日下午,柴德赓等至北大听翦伯赞作关于《红楼梦》的报告。柴德赓这一天的日记中对此有记:“下午至北大参加科学讨论会,翦伯赞报告《红楼梦》时代背景?!闭馐窃诰┢诩洳竦骡偃占侵泄赜诓瘛Ⅳ遄詈笠淮挝蠲娴募鞘?。1955年9月,柴德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调往位于苏州的江苏师院学院,任该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过了四年之久的1959年6月,柴德赓与翦伯赞在北京再次相聚。这次进京,柴德赓与江苏师院的同事一起考察京津高校的教育以及交流“教育革命”经验,在北大,面晤了翦伯赞。

  四

  柴、翦再次发生交集则是在三年后的1962年1月16日。此前,柴德赓曾多次回到北京探亲、参加民进中央会议等。柴、翦有否发生交集,没有看到相关文字资料记载。1962年1月16日这天,柴接到通知,翦伯赞率高校文科教材编写组一行七人至苏州,约柴德赓至翦一行下榻的市交际处晤谈,“遂驱车前往”,后来还一起观看了苏州评弹。老朋友在苏州相晤,自然格外欢颀。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记述:“晚饭后范崇鑫持孙维同部长函来,告以翦伯赞同志及北大诸君来苏编教材,约余相见,遂驱车前往。晤于礼堂,翦伯赞夫妇,邓广铭、田余庆、许大龄等均来,相晤甚喜。同观评弹、苏剧演出。伯赞与苏剧李翠遵甚为欣赏。”翦伯赞所率一行均为柴在京老友及同行,许大龄是柴德赓辅仁大学史学系的学生,后任北大历史系教授。

  翦一行到苏州后,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江苏师院热情接待与协助配合。江苏师院安排专人协助编审组调阅所需图书,并确定由历史系教师何荣昌具体负责。对此,张传玺所著的《新史学家翦伯赞》一书中有记:“翦伯赞到苏州审稿,受到苏州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照顾,地委宣传部赵部长经常来看望翦伯赞,并委托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柴德赓负责联系,由何荣昌负责向师范学院图书馆借调所需图书。”何荣昌时任江苏师院历史系教师。

  翦伯赞一行到苏州的第二天即1月17日晚,柴德赓夫妇与何荣昌一并拜访翦伯赞夫妇等,相谈甚欢,并谈诗论词。翦、柴均为作诗高手。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晚与壁子、何荣昌同志诣翦老,谈及作诗,翦盛赞田汉之诗、赵朴初之词,余多为七言句而已,余甚赏翦塞绝句……携回《中国通史》初稿排印分册本,灯下阅之。言简意赅,无牵强附会,拖泥带水之病。”其中《中国通史》或许《中国史纲要》。

  次日即1月18日晚,翦伯赞夫妇等编审组一行七人至柴宅回访。柴德赓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记:“……晚翦伯赞夫妇、邓广铭、许大龄、田余庆等七人来访,坐一小时始去?!本荨恫竦骡倌昶壮け唷吩?,这天,翦伯赞与柴德赓主要谈了“‘史与论’问题,希望柴出史,翦出论,二人联合写文章。”

  据柴德赓日记载,1月19日晚,柴德赓等至市交际处,拜谒会晤翦伯赞等,并一同观看了京戏《柜中缘》。

  翦伯赞一行在苏州工作了三个多月,直到4月下旬完成了对《中国史纲要》初稿的讨论审定,才离开苏州返京。

  在这三个多月时间里,柴德赓作为江苏师院的联络员并故交,与翦伯赞一行多有交集,彼此颇为融洽。据《柴德赓年谱长编》载:“4月10日,邀请翦伯赞等一行于家中便餐,谈李希凡评吴晗《论争论》的文章,席间就此话题讨论……”

  柴德赓有时也相邀并参与书稿的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为了调剂生活,星期天或在休息日子里,翦伯赞率员出游苏州以及周围的胜境和园林,并由柴德赓作为导游。柴德赓稔熟苏州前世今生,往往给游历者“增添了不少情趣”。

  张传玺所著的《新史学家翦伯赞》一书中有记:“为了调剂生活,翦伯赞充分利用了星期天这个休息的日子。如果不下雨,他总率领大家出游苏州名胜古迹,曾游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西园、虎丘山、寒山寺等?;沟皆洞Φ奈庀乇Υ?、洞庭东山、灵岩山,常熟的虞山、仲雍墓等。柴德赓多次参加书稿的讨论,也多次陪同出游。由于他做导游,给我们增添了不少情趣……柴德赓在参加审查讨论初稿时,介绍了不少他所知道的江南史学界的一些情况?!?/font>

  据《新史学家翦伯赞》一书记载,1962年4月9日,翦伯赞应柴德赓邀请至江苏师院历史系作了一次报告,题目为《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报告着重讲了四个问题,史与论的问题、政策与理论、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后来,翦伯赞经过修改与补充,将这个报告刊登在南京的《江海学刊》上。

  翦伯赞一行完成审稿任务离开苏州前,苏州相关领导专门安排翦伯赞夫妇赴无锡游览,柴德赓作陪。对此,《新史学家翦伯赞》一书有记载:“……苏州领导又安排他们(翦夫妇)于26日至27日访问无锡,由柴德赓陪同,张传玺随行。到无锡,住在太湖饭店,先后参观游览了锡惠公园、锦园、鼋头渚……还曾泛舟太湖?!?/font>

  五

  据《柴德赓年谱长编》载,翦伯赞一行返回北京不久的1962年8月20日,柴德赓“奉高教部借调至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高等院校历史科教材编审工作。”此次进京,柴德赓知道是翦伯赞的意思,也是翦一手运作的。

  柴德赓这次在北京住了有十个月左右,主要是审阅了《后汉书选本》,并撰写了后来选入《史籍举要》中的一些文稿。在京期间,柴德赓先是住在中央党校招待所,后随教材编审组住在北大“怡园”招待所,与邓广铭毗邻,草木扶疏,环境颇佳。对此,柴德赓在1962年9月19日写给壁子夫人的信中有述:“今天上午,我已搬到北大来了,住专家招待所……这里距离邓广铭先生最近,我在南向三楼,开窗可以瞎瞭望,楼前一池,杨柳参天,读书写文,是好环境。”邓广铭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与柴德赓私谊颇深。

  此时,柴德赓根据翦伯赞要求,参与了“宋元明文化史”中“宗教”一节的编写。在京期间,柴德赓应邀至北大史学系开设讲座,主讲“史料学”。当时,北大邀请了一些校外学者专家讲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光明日报》对此作了报道,其中提到了柴德赓的“中国古代历史纪年法”讲座。

  翦伯赞借调柴德赓进京,除了编审高校历史教材以外,对柴德赓撰写的一系列关于介绍中国历史要籍的篇章颇有兴趣,促成结集出版,并拟列入高校历史教材的出版计划内。柴德赓对此也颇有信心。1962年9月26日柴德赓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我的规划,按期把《历史名著介绍》写成,明年暑期出版,如需要提前写。翦老对此期望很大?!敝谢榫挚春貌竦骡俚恼庖幌钅?,并很快寄来了出版合同。翦伯赞以为合同还是应该与教材编审组签订,以纳入高校历史教材序列。1962年10月13日,柴德赓在写给夫人的信中对此有叙述:“……之后要集中写《历史名著提要》,此书中华要我签合同,和翦老商量结果,合同还是由教材编委会签,我无意见,这样由编委会正式当高等学校教材处理倒好,我想从11月起,写六万字,明年3月初稿写成!再修改一下,就可以印了。”柴德赓还是有点乐观的。

  直至7月柴离京返苏,《历史名著提要》尚未全部完成?;蛐硇问朴斜洌笔?,高校教材编写组从各地抽调的编写人员陆续返回原单位,任务尚未完成的,带回原地继续编写。1963年7月7日,柴德赓离京前写给夫人的信中对此有及:“……我所有的东西带回,不再来京编书,理由是这样,翦老的意见,这里伙食差,反正不是集体,只要苏州能保证时间,比在京方便……我的意思编书在苏州,反正下半年连休息带编书也够了?!被褂幸桓鲈蚴?,柴德赓在京期间健康状况出了点问题,罹患高血压、失眠等症。这部分书稿正式出版,则要等到柴德赓去世十余年后的1982年,经学生许春在、邱敏等整理,并将柴德赓历年讲稿“合成”,交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为《史籍举要》。此书1987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由国家教委颂发荣誉证书。

  期间,翦伯赞欲调柴德赓入京工作,或许曾对柴德赓有过表述。据《柴德赓年谱长编》载,1963年4月14日晚,柴德赓拜谒陈垣师,“留饭,谈翦伯赞欲留柴在京工作?!?/font>

  其实,自柴德赓离京调至苏州后,柴夫妇内心还是想找机会能够调回陈师身边的。夫人在离京前曾对刘乃和有过表白,而翦伯赞是史学界的权威,又是北大副校长,影响大,应该是机会难得。1963年4月17日,柴德赓在写给夫人的信中对此说道:“……乃和倒是提过你临行所托的事情,说要找翦谈谈,此事我无法主动积极。”1963年7月7日,柴德赓在离京前写给夫人的信中又提到了这件事,柴已和翦伯赞作过沟通:“……我和翦谈过,最近拟和吴市长一谈,实际他倒是管事的?!蔽馐谐ぜ词比伪本┦懈笔谐の怅希本├费Щ峄岢?,史学家,与柴德赓颇有交集。1957年,吴晗到苏州,专门至江苏师院探望柴德赓,柴夫妇设家宴款待吴晗。

  六

  柴德赓再次与翦伯赞发生交集,则是在两年后的1964年5月。据《柴德赓年谱长编》载,这一年4月下旬,教育部借调柴德赓进京,协助陈垣师点校新旧《五代史》。入京不久,柴德赓则赴北大造访翦伯赞。柴德赓在1964年5月2日写给夫人的信中写道:“翦老处明日去,闻君衡言,他对碧螺春大感兴趣。此间茶叶碧螺春只有茉莉薰的一种,每两三元二角,工业券一张,贵极。下月发薪后,盼再买几两留着……”君衡即柴德赓三子,北大物理系毕业。其实,关于柴德赓调动至北京事宜,已无可能,主要是苏州方面不会放。1965年8月28日,刘乃和给柴德赓写信,其中写道:“我曾看见一次翦老,他谈到您的工作问题,他认为苏州不会放,恐无办法?!贝耸保竦骡僮员本┗厮罩荻仁罴?。

  两位史学家的交集绵延十数载,留下的行止,折射了彼此风怀以及时代的印记,可圈可点。两位史学家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人生结局却是如出一辙。

  翦伯赞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于1968年12月18日夜,翦伯赞夫妇双双服药自尽。

  柴德赓自然厄运难逃,于1970年1月23日在苏州尹山湖农场劳动改造时,心脏病突发救治不及去世。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