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先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我慕名阅读了他的几部作品,其中包括《只爱陌生人》。《只爱陌生人》是一部篇幅不长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但麦克尤恩就是用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在不动声色的描写里暗藏杀机。

  科林和玛丽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个小城旅居了二十几天,在旅程将近结束的时候,遇到了罗伯特夫妇,最后科林被罗伯特夫妇杀害,玛丽独自踏上返程。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如果按照我描述的来写,顶多就是一篇都市悬疑情感小说,但为什么《只爱陌生人》在文学的领域里有这样不菲的口碑被称作“小型的杰作”,就是作者麦克尤恩的写作能力了。我认为这才是值得一读的地方。

  首先是写作视角的自由切换。作者用第三人称描写,但很多情节是处于第三者的角度无法了解的,作者就用了第二个视角,用一个第二人称的角度以对话的形式来描述。比如小说的核心人物科林,科林的外貌特征可以用第三人称来描写,因为这个是所有旁观者都能看到的,但这些外貌特征服务于小说剧情需要的部分却需要他最亲近的人才能明确地感知出来??屏值耐饷埠苊?,玛丽认为:精致迷人。普通旁人来看一位男性,如果长得好看,我们会用帅来形容,但小说的剧情需要的恰恰不是“帅”这个特征带来的阳刚之气。小说一开头就用玛丽的视角对科林这个人物进行了塑造:精致迷人、婴儿一般。非常故意地模糊着科林的性别特征。这一点如果用一个完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说会显得非常突兀,而用一个爱人的角度来描述就显得自然而不着痕迹,在爱的人眼里你可以是任何角色。所以在阅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们很难察觉作者暗藏的玄机。另外比如罗伯特,小说的另外一位男性,如果用一个完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他家境优越,父亲和祖父都是外交官,家中独子,很受宠爱。然后作者要罗伯特用谈话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述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件,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事件来分析罗伯特人格的养成,也非常巧妙地打通了时间上的跨度,从故事发生的眼前过度到了罗伯特年幼的时候。这些视角的转换运用得非常巧妙,完全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故事发生的环境里,而不会有一瞬间的游离和脱离故事的思考。

  其次是小说写实的环境描写。科林和玛丽是这个城市的外来者,所以对陌生的环境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他们在一个旅馆里已经住了二十几天了,对周围的一切又有了一些固定的了解。作者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非常细致入微。当科林站在旅馆阳台上的时候,看见下面有一对老人在拍照。这一个情景描写得很详细,或者开始的时候阅读,会以为这只是为了描写科林的一段无法排遣的空闲时光,但读完全文就会发现作者的其他用意。罗伯特偷拍了很多科林的照片,走的、站的、躺的,从科林看见街上老人拍照的场景里提供了两个信息:第一点,一个旅游城市里拿着相机到处拍照是司空见惯的,在哪里拍都不会引起怀疑;第二点,科林喜欢长时间的在阳台逗留,给罗伯特的偷拍提供了便利。作者看似事无巨细的描写,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服务于小说主题的元素。

  最后是主题,这篇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我们还是用冰山理论来思考。它浮在表面的就是我开头讲到的故事情景,作者用很好的写作技巧把一个事故写成了一个故事。那么它隐藏在水面以下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人性。小说从一开头就谈到了性,科林和玛丽是一对情侣,没有结婚也没有同居,他们的性生活已经进入了倦怠期。作者说他们:激愤地坚决否认进入了倦怠期。这个否认恰恰说明了一种自我怀疑。他们一起旅行,但他们的感情却一直别别扭扭的。作者说如果是一个人的旅行也许早就开开心心地跑遍每一个角落了,但就是这样两个人之间相互压制相互牵制着,才会把旅途一直推向莫名的角落。他们的旅程是跟着情绪推进的,就像他们出行不带地图一直在迷路一样。他们的感情也在探索和迷路之间徘徊。那么会导致这些的是什么呢?就是人性微妙的变化。

  罗伯特和妻子,他们之间的关系畸形而真实。罗伯特的人格养成是整个小说的根本。一切的起源都是因为罗伯特的变态心理,而他的心理养成却来自家庭和社会。作者藏在冰山下面的是性的政治。他讨论到“是这个世界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是男人塑造了这个世界。所以女人的思想就是由男人塑造的。从最早的童年时期,她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由男人塑造的。现如今女人却开始对自己撒起谎来,于是到处都充满了混乱和苦恼?!痹诼薏卮有〉慕逃?,女人只有服从和低伏,所以真正混乱和苦恼的是罗伯特,当他接触外面真实的世界的时候,他的一切都显得扭曲而畸形。遇见科林只不过是一个偶然,对罗伯特来说是一种宣泄的必然。小说的题目叫“只爱陌生人”,所以我有理由怀疑,科林并不是罗伯特第一个下手奸杀的对象。这也是从作者描写的人性里得出的必然的想象。

  不动声色里暗藏杀机,以爱的名义施虐?!翱植酪炼鳌惫皇锹桌砦难Ю锏摹盎岛⒆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