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

  暑假期间参加了“自然导师训练营”,在多位国内知名的自然博物导师带领下,我们开启了阅读大自然的旅程。

  田间地头、溪边道旁、山野密林……置身于大自然这本最最厚重的书里,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刷新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跟着父母亲同来的孩子们,似乎也忘却了网游、手机和电视,一起摔泥巴、捉蝴蝶、捡树叶、识昆虫、捕溪鱼、打水仗、做手工,玩得不亦乐乎,几个胆子大的孩子,甚至跟着导师们去夜观。暗夜,大自然的神奇和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

  这样闪着光芒的眼睛,已是久违的了。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时光却被电视、游戏偷走了。不仅如此,由于在室内过多接触电子设备、书籍等,很多孩子听觉、嗅觉不敏锐,甚至小小年纪就近视。走进初、高中甚至大学校园,更多面色凝重、高度近视、眼神空洞的孩子。他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和互联网时代里,与自然彻底决裂,并形成一个新的物种: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

  由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撰写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里,他曾写到一个四年级小学生保罗说的一句心里话:“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到处都有电源插座?!?/p>

  我们不难判定,当停电、断网时,这个新的物种将不知所措。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他通过大量调研和实例指出,抑郁、焦虑、肥胖、注意力紊乱,源头是儿童时期的“自然缺失症”。

  早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就更新了他在1983年提出的构成人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8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与自然疏离的孩子,恰恰缺失第8智能。他们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农业来自哪里,他们对自然的体验,对生命的定义和过去扎根大自然成长的人完全不同。他们获得了远超前辈的自然界知识,甚至可以根据大量数据精确预测天气。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是每一个能被计算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也不是每一个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被计算?!敝恫荒芴娲宰匀坏闹苯犹逖?,如果无法了解自然原始粗粝的一面,就难以获得只有从自然界才能够赋予人的神奇力量。就像我们自以为先进的科技所建的城市,反而更难抵挡骤雨侵袭,以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如何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与自然的联结,让自然滋养孩子的灵性,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

  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了包括种植和园艺之类让孩子亲近自然的传统方式,以及更多地带孩子走进自然,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物观赏等等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种植和园艺显然是改变现代孩子“去自然化状态”的简单可行之法。书中讲到,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推广部的园艺大师朱迪·赛德布鲁克建议父母们栽种生长速度快且便于儿童抓取的种子,以此来鼓励孩子的热情:“蔬菜对于小孩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发芽很快。而且成熟时可以食用……儿童可能会得到鼓励,吃下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而这些蔬菜他们平时碰都不碰。如果地方够大,也可以种上葫芦。收获以后,可以把葫芦稍加装饰,做成鸟舍?!?/p>

  关于这一方法,已经引起不少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在诸暨的城区学校内,几乎都留有种植园地。家长们也会带着孩子在家里发豆芽、种洋葱、看番薯发芽爬藤,只不过,很多人把它称为科学实验,并不了解这是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结的一个途径。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结

  恢复孩子与自然的联结,洛夫还提出建设“野生化的城市”主张,强调对本真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例如通过规划用地、建筑设计以及公共教育将城区中的一些空间转化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基因多样化的自然走廊。书中,洛夫讲到“景观都市主义”概念,强调将空地的利用放在首位,而非建筑形态;提倡不确定性,改变一成不变的建筑模式,以唤起自然周期性自我修复能力。他指出这并非一种“生态乌托邦”,并以不同城市建设作了例证。其中,芝加哥市不仅?;ひ巴饪盏?,并且重视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林荫道、河流廊道以及其它自然地貌,扩大城市已有的公共用地。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绿色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北部的原始森林,城区则致力于“为儿童玩耍和居民社交提供一个野生的、绿色的、机动车禁行的场所”。瑞典的哥德堡市周边有60个农场,有的对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自采浆果和蔬菜;有的是供儿童游玩嬉戏的农场;还有作为残疾人专用的骑术训练场。新建居民区中心,还可见小片的牧场、牲畜和农场建筑……

  相较于我们仍以“钢筋水泥”丛林的高度和密度作为判别城市繁华与否的标准,洛夫以及他笔下的城市建设者们,早已走在和大自然更亲近的道路上了。幸而今年因水患特别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顺应自然建设城市的重要性。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生活

  在城市柏油路面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所编的游戏往往分成短小的片段,但在更天然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则会编造出整部的长篇传奇故事,他可以日复一日演下去。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地方。洛夫引述尼科尔森的理论作为例证:“在任何环境中,发明和创造力的程度,以及探索发现的可能性,都与该环境中变量的数量和种类成正比?!笔晕?,哪个环境可以超越自然?

  关于自然治愈心理,洛夫认为自然是儿童灵性的种子,“是她学习热爱和尊重所有生命的好地方,在那里,她可以亲眼看到、亲手触摸,甚至闻到生命的诞生,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她要尽好自己的义务去照顾其他生命?!笔橹芯倮?,大多数儿童喜爱的动物毛绒玩具,是“迎合了人类这一物种感到的孤独及心底强烈的渴望”,即使野生动物已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些玩具满足了孩子们的精神饥渴,滋养着他们的心灵。

  朋友小丸子这几年一直坚持做“自然一小时”观察活动,每周通过微信群报名,孩子们及家长自行到相应的公园、乡村、山野集合,由小丸子及志愿者们带领着,一起观察和认识各类植物,一起玩自然游戏……这是让孩子们放下手机、平板的星星之火,期待着它成燎原之势,让更多孩子得到自然滋养。

  回到开头,自序中有一句马修的问话:“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有趣,才能唤醒和激发孩子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现代孩子长期与自然疏离,原因之一便是来自“老爸老妈们”,他们?;び俊⒍猿杉ǖ钠谕倒?、舍不得放下网络小说和游戏好好陪伴、甚至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小孩子。如中文版序言作者杨东平先生所说:生存在大自然和互联网之中,成为一个保持自然属性的地球村村民。也就是说,网络应当是我们更密切地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封锁和屏蔽。我们需要重建与自然的联系,需要不断地走进自然,了解自然;需要使城市更加自然和野性盎然;需要重温这样的至理名言: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p>

  蕾切尔·卡逊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带领孩子走上一条与自然重归于好的成长之路,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nbsp;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