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唐诗是中国文化不可逾越的丰碑。而在盛唐,被后世喻为仙、佛、圣的三个人相继出现,僻如三教雄峙,芳姿曼妙;殊途同归,留馨至今。
首先出场的这个人,世传他诗画双绝,苏东坡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他弹的琵琶也冠绝一时,音律水准媲美李龟年。时评姿容“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出自河东,簪缨世家,翩翩公子。集颜值、家世、才华于一身。他叫王维,世称“诗佛”。
十四岁赴京,名声大显。他出入王公贵族之间,被岐王赏识推荐给玉真公主。经她举荐,中进士,授太乐丞。时年二十的王维还和公主有过一段情。然好景不长,他为岐王等人表演了只有皇帝才能欣赏的节目,被视为僭越,遭贬。
九年后,蜀中浪子——“诗仙”李白,寓居玉真的终南山大别墅。李白不嫌肉麻地夸公主为九天玄女。斯时,三十岁的李白和小他十一岁的特大号粉丝——“诗圣”杜甫,见了三次面,自此再也没有机会相见。而李白在和公主认识十二年后,被荐履职翰林供奉,说白了就是文学侍从。
法号无上真的玉真公主,芳名李持盈,幼年失恃,嫡母被祖母赐死。后武瞾还政于李氏。公主虽被父兄捧上天,但深知无情最是帝王家,一生都在远离权力,在妙龄便随相依为命的姐姐金仙公主出家。1973年出土的金仙公主墓志铭,为玉真公主42岁所书,宗欧阳询,法度森严、清健脱俗。
仙佛同年,同样的才华横溢,有共同好友师长,如孟浩然、张九龄等,岀没同样的圈子。但终其一生,竟无只语的交集。除了性格有所差异,何至如此?呵呵,仙佛也曾入凡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安贼入长安王维被迫受伪职(杜甫也被俘,因名气尚小而走脱),还是李白追随李璘的永王之乱,按律皆为死罪,可两人都逃脱一死,何也?前者有胞弟王缙欲削职顶罪(王维本人亦有自证诗),后者有多名大佬作保,是为客观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有重量级人物为他俩求情,此人就是玉真公主。试想若不是她,仙佛将明珠蒙尘、玉碎西市,其作将鲜有流存,损失不可估量。
论及李杜的手艺,世人一般比较抽象,说李浪漫杜多写实,李有出尘之意近乎于道,杜常入世感慨实则即儒,李横空出世杜家学渊源。李被四明狂客喻为“谪仙人”,老杜回忆他时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比思涑剖?,天外飞仙。圣和仙略有差距,那么,让我们选他们写同一题材的诗,来看看这一步之遥吧。
厚德载物,高山仰止。大地之上,山为巅峰。历代都有写山,《孟子·尽心上》有云: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境界高远。1000多年后,诗圣《望岳》承之,其磅礴巍峨,难望项背。尤其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蹦悄晁哦乃?,山是泰山,这往上一站啊,前无古人,后可有来者?答案是有,但是在二十六年之后,“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偶像至夜郎遇赦而归,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临宣城外的敬亭山。山不高,海拔三百多米,诗也不长?!抖雷赐ど健罚骸爸谀窀叻删?,孤云独去闲。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比绻梅鸺异诩饺忱绰劾疃?,两者均已过之。杜是第四境,山在脚下,人为高峰。李是第五境,山即我,我即山,物我两忘,浑欲天成。
其实,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玉真公主在山上修行呢。李写的题目开头是独坐,是不忍见、不想见、不敢见,还是见了不敢写?已经无从考证。但按史录,山应该是指玉真了。这一年,王维故去了。又过了一年,他和玉真公主也相继过世。公主确凿葬于敬亭山,而李白较为可信的,应该死于疾病葬于五十公里外的当涂县,至于掬水捞月、骑鲸而去等等,大抵算是美好的祝福吧。
过了五百年,得了些李杜衣钵,彼时文人中骨头最硬的人,48岁闲居江西名山,写下《贺新郎·甚矣吾哀矣》,词很长,典故不少,其中有一句传到了八百年后的今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敝淮艘痪洌扇肴?、四境之间矣。他叫辛弃疾,用妩媚形容山,想来知道的事也不少。
又过了近五百年,本名杨爱的奇女子读辛弃疾的此篇,改名柳如是,那份痴、真、才情,不输玉真公主,其气节风骨可追稼轩。
再过了三百年,一代宗师陈寅恪,暮年逾十载,直至目盲口授,写就煌煌八十余万言,为柳如是立传,是为其绝笔。此书最终在四十年前得以出版。世人颇多不解,河东君柳如是何其有幸,让史学旷世奇才除服膺海宁王国维先生外,再添一笔。这一笔,浓墨重彩,如椽如琢,如丝如缕,余音绕梁。陈寅恪在写此书的缘起中有这么一句诗 “幸得梅花同一笑”。我猜,也许是为了接上一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