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潘妍
“烽火少年”系列的三册小说——《我的小小团》《童年的远山》《灰月亮,白月亮》分别讲述了抗日战争年代,不同地方、不同团体的三群孩子不同却又相似的故事。
《我的小小团》讲述了从四面八方来到上海恩派亚大戏院收容所的孩子们的故事,在1937年秋的紧要关头,他们因收容所聚在一起,建立了“孩子剧团”来宣传抗日救国,随着战火蔓延,他们又不得不去往武汉;《童年的远山》讲述了新四军某部队和战地服务团里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履行着自己宣传抗日救国的职责,面对日本士兵的进犯又与新四军战士们联合,最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新四军战士;《灰月亮,白月亮》则讲述了浙江第一儿童保育院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他们为了躲避战火和鼠疫而不断流亡。
该系列向孩子们传达的,一是战时的苦难生活。在这三篇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生活的变化:这些孩子在战前通常都有着幸福至少是完整的家庭,而战后,孩子们则被迫与父母分别,甚至是失去亲人,孤苦伶仃。我们能感受到战时生活的困苦,特别是物资的缺乏:鸡蛋是珍馐,没有像样的纸笔课本给孩子们学习用,人们缺衣少药。我们能感受到战争的危险:枪炮声离得那么近,每天都有人牺牲,日本人的枪炮危险,他们的生物武器也很危险。
二是创造一些典型的孩子形象。有些年长的孩子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主动承担各种职责。而更多的孩子则慢慢成长了起来。有的孩子不明白后方工作的意义,只想真刀真枪抗日,而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 “为了有更多的人能加入抗日队伍”,也十分重要。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出身或是其他原因对其他人有偏见,在相处过程中逐渐打消了偏见,使得队伍更加团结。
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正向的教育。除了贯穿全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人总是要死的,但不能屈辱地去死”的生死观,“借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的是非观,“地主的儿子不一定坏,会讲日本话的人也不一定坏”的善恶观,“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要打来打去”的战争观,以及最重要的——面对生活和困难要乐观。
故事发生的季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他们都在盼望春天。春天到了,花儿开了,万物复苏了,生活也会光明起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会变得光明,相信战争总有一天会获得胜利,也因此,他们或是苦中作乐、努力生活,或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光明的一天。
少年儿童对抗日战争的残酷或许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他们更需要同龄人作为“亲历者”向他们讲述,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这三册小说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从儿童的视角切入,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以抗战年代的一群群少年儿童为主角,将当时的故事向现今的少年儿童们娓娓道来。当代的少年儿童们应当了解这样的历史,不仅要学习前人的乐观、积极、勇敢、无私,也要铭记他们的付出,铭记这段重要的历史,这便是“烽火少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