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10月16日下午,我在越书房听了一个关于生命教育和绘本阅读的讲座。主讲者是来自台湾的黄欣雯老师,她05年随家迁到上海后,就创办了“上海故事妈妈工作室”,是浦东图书馆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但黄老师留给我的启示却盘旋在心头,并促使我坐下来继续思考。
 
  阅读那些事儿
 
  黄老师认为在阅读中“学习知的能力”是首要的,因为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带动孩子自主阅读,而孩子的自主学习又会推动孩子的终身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最要紧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培养孩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叭绻话言亩亮孔魑亩磷非?,那么你把阅读看小了,看浅了?!痹亩敛唤鍪强词椤⒖吹缬?、听讲座、听音乐会,游山玩水,观察世情……都是阅读。黄老师反对思维导图,怕孩子们被固有的导图给限制住了,以至于失去了自己的创新?;评鲜οM页っ悄苷驹谝欢ǖ母叨龋懈窬值乩纯词澜?。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明白信息的获取、整理和运用的重要性,因为中考语文非文学作品阅读就是考察学生这几个能力。若是不用考试,而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这个思维模式去观察去思考,那就更好玩了。
 
  黄老师认为阅读可不仅仅是眼睛的事儿?!坝醚邸劭词澜纾挥眯摹寤崾澜?;用脑——思考整理;用身——运用实践?!笔澜缇褪嵌帘?,我国古代学生可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跟着老师去游学。这又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社会实践——用五十元在北京生存十五天,真是沉浸式阅读社会这本书。
 
  接着,黄老师展示了阅读理解分析,从听开始,到读比听好,最后是探究与创新。她认为孩子的阅读就应该从亲子阅读开始,先听再认字,而孩子要你读个七八遍的那本书就是最好的识字教材。与我国古代的蒙学理念不谋而合,当孩子会吟诵《三字经》了,那么识字就自然而然了。探究与创新的境界比较高,像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都是这个境界的个中翘楚。苹果和微软的成功,在于他们的创造力,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八嘉狭?想象力”的联合,诞生了“创造力”。而“思考、组织、归纳、探究、质疑……”等思维正是我们中考语文强调的“高阶思维”,区别于“识别记忆”等“低阶思维”。
 
  接下来黄老师抛出了重磅炸弹,让我这个天天照着书本教阅读的语文老师汗颜。
 
  读书有用论和读书无用论,经常见诸讨论。但是要赢什么才算赢,这个问题却鲜有人去思考?;评鲜τ昧死啾嚷壑?,幸福有标准吗?如果幸福没有标准,那么成功也应该没有标准?;评鲜θ衔颐窍衷诘慕逃鄣愦嬖诤艽蟮钠?,过度强调学科知识,家长最擅长揠苗助长,而忽视了孩子内在人格的成长需求。我很庆幸,统编教材之后,语文教材的编排非常重视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而语文老师也在课堂内应用项目化学习,把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收获归属感和成就感。这种教育观念的变革,能让语文老师从死板的教育目标中解脱出来,从而看到鲜活的学生。
 
  生命教育这件事儿
 
  在以往的培训中,我听过很多专家学者提到过“生命教育”这个词,只有个模糊的认知:教育孩子别轻生。听了黄老师的讲解,才发现我把“生命教育”看小了,看浅了。
 
  黄老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三大支柱:1.肯定存在价值;2.正确价值取向;3.追求高尚品格。
 
  黄老师耐心地解释了每一个分支,她幽默地举了个例子:当你精疲力竭地下班回到家中,家人劈头盖脑地问你:“你今天的工作都做完了?你明天的事情都准备妥当了?你的老板今天有没有表扬你?你这个月的任务都完成了吗?……”当你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你想想你常问的那些问题:“今天考试了吗?上课举手发言了吗?今天老师表扬了吗?……”同理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妥当。长期以往,妈妈这样的问话,会让孩子觉得你只看成绩,看不到自己这个人。那么糟糕的结果自然是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而去做一些事情,却不知犯了空心病,越来越没有自己。
 
  这又让我联想起了清朝三大文字狱之一:庄家文字狱。昨日游览了南浔古镇,在庄家故地的红房子里听导游讲了庄家因编辑出版《明史辑略》而满门罹难的悲剧。查了资料,才发现起因是庄家的儿子失明,而父亲却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纨绔弟弟身上,于是失明儿子想要模仿左丘明通过编辑史书而留名,结果招致奇祸。由此可见,存在感是多么重要,若是父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日常言语中多关注孩子这个人,多体察孩子的感受,多照顾孩子的情绪,那么不仅仅是孩子个人之幸,更是家族之幸。
 
  至此,我方能明白,心理A证面试时,老师强调的是先去“共情”来访者,而不是急于用焦点解决等所谓的技术去解决来访者呈现的表面问题。因为“共情”,就是告诉来访者,我看到你了,我听到你了,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情绪体验……让来访者有了存在感,那么再谈问题解决,就顺利多了。
 
  至此,我方能明白,为什么处理学生或者孩子犯错的问题时,要先安抚情绪,然后再一起分析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这样能让学生或者孩子感到,自己被看到了,自己不是一个孤立无助的人。
 
  至此,我方能明白,为什么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归属感和成就感。归属感能让他找到存在感,成就感能让他发挥内驱力,“探索发现和发挥自己”。这又与儒家思想相印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海同济大学刘强教授在《论语》导读课中提到,儒家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便是成就自己,将自己的才华与社会福祉融合在一起。
 
  至此,我方能明白,为什么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总是强调,老师的眼里要有学生。肖老师的课上,总能见到他弯腰侧耳倾听的身影,总能见到他智慧地化解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尴尬;总能见到他激活学生探究欲的问题或者活动设计——特别是朗读活动设计;总能听到他专业又激发学生自信心的评价语……肖老师总是用他的课堂示范着——什么是眼里有学生。一个时刻关注学生需求、时刻照顾学生情绪、时刻给予学生存在感的老师,自然更能设计出富有内涵的问题或活动,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去追求成就感。
 
  至此,我方能明白,为什么上海戏剧学院的彭勇文教授在《诗歌疗法》中提到诗歌能给予人“存在感”和“联结感”;为什么北京师范大学的邓林园博士会在《家庭疗法》中提到,只有原生家庭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做出改变,才会利于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为什么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会在写作指导课中关注过程而不重结果……一切的一切都以“人”为本。
 
  绘本阅读这点事儿
 
  最后,黄老师谈了绘本阅读的好处,还示范朗读了《我们要去捉狗熊》。整个过程,在场听众的心情也随着黄老师语气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我试着读出绘本故事中人物的语气时,我那6岁的儿子很开心,他觉得更好玩了。一个孩子若能在绘本阅读中,学会用语气来表现人物心情,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中也能更敏锐地觉察人的情绪变化,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肯定会更有优势。一个学生若是能在朗读课文时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文字的节奏,那么他在阅读鉴赏中也定然更有优势。怪不得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中总是那么多“读”?;评鲜骨康魉担鬃釉亩林卦谇鬃庸叵?,而非阅读。始终以人为本呀!    
 
  以妈妈和语文老师的双重身份来写这篇听后感,感觉挺棒的。最重要的是我在静坐打字的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乐趣。感谢黄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绍兴市社联、诸暨图书馆、越书房等的精心组织。翘着脚,听讲座,一种有趣又有用的阅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