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慧
 
  《美育书简》,也被称为《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席勒的最重要的美学作品?!睹烙榧颉凡唤鲈诘鹿姥飞险加卸捞氐牡匚?,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它被美学界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的“游戏冲动论”对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 的“审美生存”的意义极为重大。他不但对康德哲学作出了辨析和继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合理内核。
 
  《美育书简》的两个逻辑起点,一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批判,二是对人性的抽象分析。青年时期的席勒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向封建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美好向往。席勒生活的年代欧洲工业化已成规模,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分工和更加明确,另一方面复杂的国家机器更加严格的等级划分,把人们引向分裂。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摧毁了象征封建专制主义的巴士底狱时,席勒也像其他德国进步分子一样,热烈地欢迎革命的到来。但是当革命进一步深入,雅格宾派实行专制,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康德、歌德和席勒等人都被吓住了。此时的席勒认为,革命恐怕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反而会使社会陷入粗野和懒散的两种极端。他转而走向圣洁的艺术,想通过审美教育获得政治革命所达不到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把审美活动看作是实现道德人的必由之路,他说:“我们可以区别出发展的三个时期或三个阶段……人在自己的自然状态中只是服从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个力量;而在道德状态中他控制了这个力量?!苯幼?,他又说:“道德状态只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显然,在这里,席勒把“道德的人”当作了整个世界和他的全部理论的“目的”。
 
  《美育书简》是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第一封信说明《美育书简》的主题是美和艺术,论述依据的是康德哲学原则,论说所采用是抽象思辨的形式。第二封信初步解释为什么要在全社会都在关注政治问题的时候却选择“美和艺术”作为论说的主题,因为“这个题目与时代需要的疏远程度比起与时代审美趣味的疏远程度要小得多”。除此之外,剩余的篇章都是在为“美和艺术”是实现政治自由的途径作具体证明。
 
  阅读全书,可以发现最为明朗的讨论中心是关于美育和自由,这一自由包括了个人自由,还有政治自由与国家政体的相关概念。
 
  从整体上看,《美育书简》论述“美和自由”之间关系的思路是,首先说明建立政治自由的条件是一种完整的人性,但是现代社会人性处于两极化、分裂的状态,而这种人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审美。因为审美的本质是能实现完整人性的游戏冲动,在人性发展中审美状态是一种主动的可规定性——这种主动的可规定性状态意味着能将人的各种能力纳入进来,从中既可以发展出人的理性能力,也可以自由回复到人的自然状态,所以审美可以将现实社会中两极化的人重新恢复到人性的平衡完整,从而为政治自由国家的成立创造条件。
 
  可以说,席勒从自身经历和当时的国家背景中看到了无理性引导下的疯狂,也看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纯粹的理性”的弊端。由此,康德既不像经验主义美学派那样只注重审美活动的感受性,也不像唯理主义美学派那样只强调理性的力量。他主张的是将感性和理性这两方面的力量在人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感性和理性两种能力就可以同时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把人培养成和谐统一的人,而自由就存在于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运动之中。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那样:“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div>
 
  他认为,要想建立理想的社会、真正解决问题,在有了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持下,必须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上。而缺少的道德条件则需要从改造人的性格开始,既保证个体的自由,又要它的多样性,从审美教育入手完善人的性格,人们可从中获得安慰和寄托。艺术通过其游戏的特点来净化人们,逐渐达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审美成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div>
 
  席勒继承康德,通过“审美教育”将“自然的人”上升为“道德的人”。这种理性的自由选择是人性尊严的保有:“自然界对待人并不比对待其他作品更恩惠些:自然界为人做的,还不能使人作为自由理智而行动?!薄笆谷酥说恼侨瞬荒芡A粼谧匀唤缢丛斓难樱心芰νü硇酝瓿伤て诘牟街?,把强制的作品转变为他自由的选择的作品,从物质的必然性提高到道德的必然性”(《美育书简》第三封信)。所以,人是不按自然强制生存的,而是按照道德自律生存,是超越自然界的道德存在物。
 
  但是在席勒这里,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开始有了比较现实的方式,因此也显得更为具体。一方面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与现存世界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席勒看来,要使现存关系变得更加美好,就必须先使人在道德上复苏。而审美教育正是这种复苏的手段,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高尚而坚定的情操。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途径也须臾不可与生活相分离。所谓“活的形象”,就是通过鲜活的形式,赋予抽象的人格以现实的情境,同时让人于现实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道德的魅力,从而使道德自然地内化于人格的形成之中,这两者的结合,总而言之,就是使道德教育回到其产生的源——“生活世界”之中。
 
  席勒和康德都把道德的人作为目的。但是,与康德不同,席勒并非在完成一个哲学体系,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来纠正人在现实和理想、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整体与个体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建立起“平衡”,采取走向真理的“中间路线”。
 
  席勒在《美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他运用美学原理,用艺术改造人的灵魂,旨在实现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席勒的尝试虽然更多的是一种空想,因为他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并未意识到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但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审美教育问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逐渐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彼诳档隆懊朗堑赖碌南笳鳌痹虻幕∩霞潭⒄钩晌懊朗侨诵缘淖杂伞闭庖幻?,并且给黑格尔和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说:“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闭庹瓜至巳死嗟拿篮美硐?。诗意地栖居,就是审美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追求。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寓教于美,以美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施以教育,将美育特有的自由精神,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主体参与、自由创造、形象生动、快乐体验的教学方法,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求真、向善,尚美、健体”的一代新人的整体育人活动。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展现了他独特而充满智慧的美育思想,结合现在的教育现状,作为未来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我受益良多。虽然目前美育已经逐渐被重视,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其实并不多。如何让育人真正成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共同作用的过程,是我们需要追寻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发展,还能通过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精神灵魂的自由,从而达成构建美好和谐社会的目的。
 
责任编辑:斯 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