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义
 
  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椅子上,感觉父亲还在眼前——慈祥又不失威严的面容,两鬓布满白发,向上向外怒挑的眉毛——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一生从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深受百姓敬重的方医师;一位一生治人无数、晚期却被病魔折磨,抗争17个月撒手西归的患者;一位培养了一位医师、一位护师、一位药师的父亲。
 
  听奶奶说,父亲从小体弱多病,那时估计他长大后是不能挑二百斤的人,而要在农村安身立命靠的是力气。于是就在父亲初中毕业后,家里送他去绍兴读了卫校。毕业后在草塔药厂做学徒,后来又进当地卫生院工作,之后调到狮象卫生院(现五泄卫生院)。当时条件很艰苦,卫生院在五泄江边,一栋简陋的楼房,对面是镇上唯一横跨五泄江的大桥。说是大桥,也就是两米多宽、仅可通行木板车的水泥石板桥。当时父亲的房间正对着桥,也不到10个平方,父亲在此一住就是10多年。
 
  大概在1975年前后,上级抽调父亲去负责草塔区医院的基建工作。父亲殚精竭虑,辛劳奔波调度一年多,建成了一家在当时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区级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等各科室。基建完成后,领导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希望他以后不用做医生了,专职搞医疗系统内的基建,并专门配给他一辆自行车作为公车。结果父亲婉拒了,说医生治病救人的本职不能丢,他还是更愿意当一名医生。
 
  之后,父亲又调到了更偏远的马剑镇平阳卫生院,在那工作近10年。他每天用双脚爬山越岭出诊,靠着一只血压器、一把听诊器、一只体温表,外加一只牛皮药箱,为山区群众诊病治病。记得有一次,天已经很晚了,父亲坚持翻山越岭去10多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就为了给一位儿童打预防针。家长很感激,又是留他吃饭,又是要送土特产,父亲一概谢绝,说不能因为山高路远就耽误了孩子打针,这是他为民服务的职责。
 
  上世纪70年代的平阳卫生院工作条件很艰苦,父亲积极改善医院的医疗和职工生活条件,硬是把一排不到五间的低矮平房改造为10间楼房,6间大平房,把边远山区的小诊所变成了像模像样的乡村卫生院,每天来就诊的山区群众络绎不绝,造福一方。
 
  10多年前的一天,已经成为医生的我在父亲陪同下到马剑卫生院报到。下午我们重回平阳卫生院旧址,睹物思人,父亲一边回忆着当年的情景,一边用手指指点点,仿佛回到了当年难忘的奋斗岁月……出来时在斜坡上碰到一个拉手推车的老人,老人一边盯着父亲使劲看,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个人怎么像方医师???我笑着接口说,是方医师。只见老人把手推车往路边一甩,急步走到父亲跟前,紧紧地握住父亲的双手,“真是您啊,方医师,我是老戴啊,戴志信,您不认识我了?20多年没见,您老了……”热情的老戴一定要我们去他们家坐坐。原来,20多年前的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父亲值班,他老婆突发腹痛,以为是东西吃坏,又加上是除夕,要求配点药回去。父亲不放心,认为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赶到他家里经检查后怀疑是宫外孕大出血。父亲经过紧急处理后立即护送他们到草塔医院,到医院时病人已经昏迷。后来经过急诊抢救手术后才转危为安,医生说再迟半小时病人没救了。这样的例子在父亲一生的行医生涯中举不胜举。父亲说,作为一个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敷衍。对待病人,要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对待疾病,要明察秋毫,一丝不苟,善于从细微之中发现问题,因为面对的是一条命。父亲的教诲,长长久久地影响着我,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恪守医德,不忘初心。
 
  1986年,父亲为照顾年迈的奶奶申请调回家乡工作,当时是我堂叔开着拖拉机去接的。出门工作20多年,回来时带着10多个纸板箱和一个木制菜柜。纸板箱除两箱是衣服外,其余的都是满满的报纸与书籍。这就是当了20多年卫生院院长的全部家当。
 
  到白门卫生院后,还是当院长,还是踏实低调、两袖清风。当时我们家里只有两间半平房,上有70多岁且双目失明的奶奶,下有我们三兄妹。那时我和弟弟妹妹在读书,一家六口就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日子,生活很艰辛。有人说,这么困难的家庭还读什么书呀!父亲说,只要他们考得上,我贷款也要供他们上学。孩子怎能没有文化。那时,我和弟弟上高中,两兄弟每月生活费就得34元,每月月初,父亲会准时把钱准备好,亲手交到我们的手里,而父亲的工资只有70多元?;褂心曷醯哪棠?,和正在读小学的妹妹……
 
  父亲虽说是院长,但那时候乡镇卫生院还是靠业务吃饭。父亲不辞辛劳,每天早出晚归,勤勉工作,是医院当仁不让的业务骨干;同时克服困难,不断增加医院硬件建设,先后扩建了医疗用房,增设了X光机、检验室,把白门卫生院从全区最落后一跃而成全区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卫生院。医院蒸蒸日上,父亲的头发却更白更少了?!耙麓タ碇詹换?,为伊消得人憔悴”,父亲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他钟爱的卫生事业。
 
  父亲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语,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付出,有的只是对后代言传身教的影响。父亲是渺小的,渺小得只能背起一只药箱;父亲又是高大的,背起的不止是一个家庭,还有作为医者救死扶伤的责任。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