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丽
 
  父爱是一本厚重的书,我倾尽一生也读不完。前几天重读朱自清的《背影》,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不由地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那是一个周末,天气很好,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我和妹妹一起驱车去看望住在乡下的父亲。
 
  之前因为工作比较忙碌,家中又琐事缠身,已有三个星期没去看父亲了,心里十分挂念。终于到家了,只见父亲照例坐在他平常坐的地方——大姐小店门口的一把椅子上。因为前面楼房的遮挡,虽已是上午九点多了,店门口依然阴暗一片,父亲的身影看上去很孤单、落寞。见到我们,他显得很高兴,支起身边的拐杖,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我和妹妹急忙跑过去扶住了他。
 
  父亲今年已有87岁了,年轻时没少吃苦,因为爷爷很早去世,奶奶带着四个儿女艰难过活。父亲作为长子,刚满19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父亲至今还常说,那时年纪轻,饭量特别大,一顿可以吃下两大碗米饭。如果敞开肚子吃,甚至可以吃下三大碗,晚饭不吃也没关系。但吃一顿饱饭对那时的父亲来说是一种奢望。后来父亲娶妻生子,负担就更重了,但他从不喊苦喊累,总是乐呵呵的。
 
  如今我们兄妹几个早已成家立业,母亲十多年前也不幸去世,父亲一个人显得很孤单。子女们都劝他住到城里,但父亲却执意要住在乡下,说是住惯了,这里是他的根,有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
 
  我正在择菜,准备午饭。父亲突然喊我过去。我感到很奇怪,就走到他身边。只见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几张崭新的百元人民币,拿在手上,又蘸着唾沫数了一遍,递给我。我不明所以,执意不要。父亲说:“今年你五十岁了,作为父亲,没有别的什么生日礼物,钱也不多,就给你三百块……”
 
  我心中莫名感动,说不出话来,只觉得内心暖暖的,眼角也有点湿湿的,又很享受这种感觉。原来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个令他惦记的孩子,是他还没长大的女儿。很久以来,自己已经在这个忙碌、纷乱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对父亲虽时常牵挂,可去看望他的次数却日渐稀疏……望着父亲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撕扯着,难受得很。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我应该多关心、多孝顺他老人家,让父亲在有生之年不再孤单,不再失落。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