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才
村名是代表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逐渐形成的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复杂的传统民俗。老百姓在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中,对所居村落需有明确的称呼,以区别其他地方。村名由约定成俗,口口相传,而久久传承。村名的来历,往往与当地的居民姓氏、地形地貌、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建筑物产,甚至政治色彩息息相关。
诸暨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在诸暨的村名中,很多是因地形地貌而得名的,其中较为典型的要数燕窠村。因“燕窠”不止一个,故常常闹出陌生人导航去一个“燕窠”,结果南辕北辙到了另一个“燕窠”的笑话。笔者经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对诸暨的四个燕窠村作一简介,或许还有其他“燕窠”,期待大家的补充和指正。
一是璜山镇五新村燕窠自然村。元至正年间,冯氏祖上从官员岭迁居至此,因村庄三面环山,形似燕窠,故得名,古属龙泉乡三十六都。村民主姓冯,家谱谱名又作《暨阳燕山冯氏宗谱》。燕窠村曾作为行政村,下辖燕窠、钟山寺、上八石、下马子、塘头、山后、前塘堰、黄坑、垒堰头、杨家山、下湾、毛塘畈、大村等多个自然村。2006年9月,与落驾塔、蔡家坞、罗岭合并为鼎新村。2019年6月,鼎新村又与五灶村合并为五新村。
二是姚江镇壁玉村燕窠自然村,又称燕窝。该村位于诸店公路右侧,因状似燕窠而得名,古属泰北乡正六十七都。原属石壁山村,有居民100余户,主姓为陈、章两姓。2006年9月,与琢玉村合并为壁玉村。
三是五泄镇红枫岭村燕窠自然村,也写作燕窝。因四周高,中间低,状似燕窠而得名,古属诸山乡十八都。原属泄下村,有杨、陈、赵等姓村民31户100余人。2006年9月,泄下村与前泄村合并为红枫岭村。
四是暨阳街道同乐上村小燕窠自然村。据《暨阳燕山楼氏宗谱》记载,南宋嘉定九年(1216),楼姓始祖楼綍从东阳大磉迁此定居。因村落三面环山,形似燕窠,故名,古属金兴乡正三十四都。1981年10月,因重名而更名为小燕窠。曾作为行政村,下辖小燕窠、上畈、蒋家塘顶三个自然村。2006年9月,与毛家甽、马岭下、徐家汇合并为同乐上村,有居民18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