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遹声《泌湖舟中》诗意 三米作
诸暨多湖,素有“七十二湖”之称,而地处诸暨东北部的泌湖,以近三万亩的面积,成为诸暨规模最大的湖畈之一。
另据明正德年间编纂的《嘉泰会稽志》载:“必浦湖在县北七十里,周四十里,俗讹为祕浦,其傍横港曲湾以百数,多采捕者?!贝舜λ觥跋乇薄庇ξ跋囟薄?,而其名古代有必浦湖、秘浦湖、泌浦湖等说,今则称之为泌湖。
据康熙《绍兴府志》载:“旧以蓄水不田,故不升课,无居民,故无图里?!庇纱丝杉?,古代的泌湖是一大片沼泽地,以蓄水为主,湖中无田,也无人居住,每至多雨季节,又遇上潮水上涨时,湖中一片汪洋,明代骆问礼曾站在枫桥紫薇山麓的见大亭远眺泌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二溪穿市入泌,枫桥跨其中不可见,而人隐隐过楼头,桥因可指。水涨则重湖一望如海,近山公所谓见大者可想矣!”当洪水渐渐退去时,人们就驾着小舟在湖畈中捕鱼捉虾,或在大大小小的水塘中植菱种藕,蒋智由清晰地记得清代诗人潘文震曾吟诵过泌湖畔阮家埠市的诗句,“鱼虾争小市,菱芡足荒塘”,便是泌湖风情的生动写照。
诸暨东部多高山,水经孝泉溪、黄檀溪、栎桥江在枫桥镇附近汇流而注入泌湖,经长年累月的冲刷,在泌湖中形成了若干条蜿蜒曲折的内河河道,最后均汇流入浦阳江,这就是原始的枫桥江。于是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传统社会里,诸暨东部的人们可以乘舟而行,穿越数十里宽的泌湖,驶入浦阳江、钱塘江,然后即达省垣,或奔赴京城,或游历四方。在古代,这样的出行方式注定人们的生活也是慢节奏的,每当整装乘舟而发,随着小船慢悠悠地行进在曲曲折折的江河中,诗人便有十分充裕的时间观赏沿途的风光,或许还会喝点小酒,寻觅着合适的字或词,经过一番斟酌推敲,吟咏出一首首诗词来。
■特约撰稿 潘丹
??一
??西江月·重过泌湖
??元·陈嘉绩
??三十年前此地,画船随处追游。马嘶芳草柳丝柔,多少风流载酒。
??今日重达香径,湖山总是离愁。故人寂寞但荒丘,情到不堪回首。
陈嘉绩(1310-1384),字思绎,诸暨店口人,受知于元朝著名诗人虞集,诗学陶渊明,著有《尚元集》。
陈嘉绩出生于富庶之家,其父陈志宁曾焚债券数万缗,割田千亩、山五千亩,造屋三百余楹,建义塾、义庄,兴办文教,接济贫乏,为店口陈氏家族赢得了“义门”的无尚荣耀。而其岳父王艮,字子善,更是元朝重臣,官至淮东道宣慰副使。
在这样优越的家庭背景下,陈嘉绩仅任了兰溪州的学正后,就不再问仕途,寄情于山水,专注于诗赋??烧庋男腋I畛中匠录渭ㄖ心晔本徒崾耍孀旁雒餍?,陈嘉绩时有故国禾黍草木之思,便筑槐柳堂,隐居尚元山,读书养志,萧然匿迹,曾作《贫家女》五言排律一首以明志:“我有一缣素,出自寒女织,当窗理丝茧,减去粗类迹。不弃毫忽微,渐至寻丈尺,莹洁如秋霜,清光凛相射。一心抱贞洁,不染红与碧,欲以赠远人,笑我无颜色。卷藏箧笥中,抚琴三叹息,遇合固有常,素性不可易?!庇粲艄鸦吨橐缬谑怼?br />
泌湖离店口陈家不远,原生态的湖光山色于诗人而言,是极具诱惑力的,陈嘉绩从年少至年老数次游历其中,一样的湖,一样的山,同样的风光,但在时隔三十年的诗人眼中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谓景由心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阕描写的显然是他在意气风发的青壮年时代,游览泌湖时的快意油然而生,他跟随画船追游着,所见的芳草是碧绿的,柳丝是绵柔的,品着美酒,赏着美景,这是何等的潇洒与惬意??!而步入中年后的陈嘉绩再次经过泌湖时,心境就大不一样了,“离愁”“寂寞”“荒丘”“不堪”……词下阕中的一连串“负能量”词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词人内心抑郁、彷徨、消沉的情绪。但泌湖的美景终究是客观存在的,也留在了诗人垂暮之年的美好回忆中,于是他还吟咏了一首七言律诗《忆泌湖》:“万顷平湖暮雨余,蓼汀蒲渚问芙蕖,兰舟处处可携酒,茅屋家家只卖鱼。贺老风流遗旧砚,陈郎落魄尚耽书,此情此意今朝识,湖水湖山想珮琚?!?br />
泌湖,见证过诗人陈嘉绩的快乐时光,也陪伴过他的忧郁岁月。
??二
??泌浦帆归
??明·骆象贤
??万顷明湖一鉴开,四山云气接蓬莱。
??烟波舟楫渔翁集,潮汐帆樯贾客来。
??川合瓢溪堤曲折,地连枫市路盘回。
??数声横笛风中起,鸥鹭双飞过钓台。
追溯历史,枫桥曾是古越大部建都地和南宋义安县治,初唐就形成了集市,《全唐诗》中收录了皇甫冉的诗作《小江怀灵一上人》,其中有诗句“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据说描写的就是枫桥市的盛况。枫桥镇所辐射的地域广阔、人口繁多,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北可至绍兴,东可达嵊州,南通婺衢,尤其是西北方向毗邻泌湖,经枫桥江直接连通浦阳江、钱塘江,大量的杂货通过水路运入枫桥,再把本地所产的山货运出去,这样一来,枫桥镇的集市更加繁荣,是传统社会诸暨最大的市镇。
骆象贤(1371-1461),字则民,号溪园居士,枫桥镇人,明初学者,好诗文,德行高洁,严于律己,淡泊功名,藏书满园,人称溪园先生,著有《羊枣集》《归全集》《溪园逸稿》《梅花百咏》等,此外,骆象贤还力助王冕的《竹斋诗集》首次刊刻行世,可以这样说,枫桥骆氏文教的兴盛由他而始,其后闻人辈出,如高中进士的就有骆珑、骆骥、骆问礼、骆先觉、骆方玺等等。
骆象贤的这首七律既描写了泌湖的风貌,“万顷明湖”“四山云气”“鸥鹭双飞”,将恢宏的泌湖以画面的方式直接呈现给读者,而用“渔翁集”“贾客来”“数声枫笛”则又衬托出明代枫桥市镇的繁华,诗作巧妙地将自然风光与人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骆象贤用诗意明证,泌湖的水路交通极大地助推了枫桥集市的繁荣。
??三
??泌湖杂咏之橘庄烟雨
??清·郭毓
??雾中千树橘,一片绿云斜。细雨笼轻霭,晴光艳晚霞。
??护堤盘古木,傍浦驻香车。此处园林好,深藏数十家。
土地无疑是百姓最重要的资源,蜷缩在湖畔的乡民眼见着干旱季节大片的湖畈裸露着身姿,怎能不心动呢。尽管官方出于公心,一直来坚定地将泌湖作为蓄水所用,以除水患,但从明朝开始就有人偷偷地围堤筑田??滴酢渡苄烁尽酚惺觯骸昂笱睾用窠フ嘉?,日复一日,致有大获利者。官司恶其不法,每案夺之?!痹谥铘呃飞希孕诵匏ρ恐拿鞒昂孟爻ぁ绷豕飧丛谄渌ㄖ毒肮媛浴分芯驮芈剂舜死嗨咚习赶喙厮咦从牍?,如《泌湖近湖里递呈词》《五十七都居民状词》《本县申详泌湖败落荡官田申文》《申详违禁揷箔泌湖申文》,等等。
虽然官方力禁,至清时已有湖民在湖中高地居住,并逐渐形成小规模的村落,于是天然的湖景中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身影。
郭毓(1731-1806),字又春,号春林,晚号紫石山人,虽为诸生,却诗名不俗,自乾隆丙戌年(1766)至嘉庆戊午年(1798)间,郭毓先赴河南修省志,后游历于两楚间,再游粤复游于闽,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晚年终归故里——枫桥郭店。
好游的郭毓当然停不下脚步,在故乡的日子里,他先至邻村郝山下,缅怀诗坛先贤王冕;再畅游家门前的泌湖,远眺阮家埠的千子山;复至县上登斗子岩,游汤江岩;当然不忘与老友边朝京、张之杰等见上一面,唱和一番。于是郭毓将晚年所作诗文汇集而成《山居续稿》,此集中收录了他所作的《泌湖杂咏》五言律诗六首,分别吟咏了泌湖中的六处风光,此为其二,描写了湖中一小村落的自然风貌,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优美的水彩风景画,或一帧雾气氤氲的水墨写意画,此外郭毓还将其余五处风光概括为“芦湾晴雪”“霜天雁阵”“东塘秋月”“新湖渔火”“风浦菱歌”五景,并各赋诗一首。之后,诸暨清代诗人郭凤沼在他的《诸暨青梅词》中也描写了泌湖:“一蓑一笠泌湖边,随意笭箵挂树巅。白洒青山都好在,无人唤起烂头仙。”尽管也是一首好诗,但显然没有像住在泌湖边的郭毓那样写得真切和细致。
现在泌湖之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的桔城村,莫非就是郭毓笔下的橘庄么?
??四
??泌湖舟中(之二)
??近代·陈遹声
??山色丹枫外,人家乌桕村。舻声杂鹅鸭,柘影散鸡豚。
??茆屋低浸水,渔罾晚挂门。人音含乐岁,儿女笑言温。
“廿年遭世网,一日擢舟还”,辛亥鼎革之时,治渝两载、政声卓著的陈遹声引疾归里,屈指算来,这时已在任上二十多年了。这一年的秋天陈遹声启程返乡了,辗转于“千重万叠山”,行进在“独树孤村路”上,回程显然是枯燥的、艰辛的。
而当他乘船逆浦阳江而上,经过三江口不久就转入枫桥江,终于驶入泌湖之中时,“船经三港口,帆转泌湖湾。忽有双鹇起,翱翔天地间”,尽管沿途奔波已经十分劳累了,但此时的陈遹声突然兴奋起来,因为离家已经越来越近了。舟行江中,眺望四周,则已是被丹枫染成秋色的远山如屏障般围护着湖畈,近观岸边,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乌桕树,树叶除了绿色的,还有紫的、红的、黄的;而泌湖之中,随着居住的湖民日渐增多,已显得越来越热闹了,鹅鸭的嘈杂声和着桨声,在灌木丛中隐约可见随处游走的鸡与猪;虽然湖民们居住得很简陋,但却很勤劳,从他们的欢声笑语中可以想见,这又是一个丰稔之秋。
情系桑梓的陈遹声,总是祈愿着家乡如泌湖舟中所见的那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五
??咏故乡(其一)
??当代·何林才
??家在枫桥江边住,小桥流水浣纱女。
??春来草子花满野,秋至鱼米遍泌湖。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湖畈,人们总想着把它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而不只是捞鱼捕虾、摘菱挖藕的荡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再次掀起了改造泌湖的热潮,筑埂修堤,河道汇成一束,于是枫桥江将泌湖劈成大小不等的两半,而泌湖也始称东、西泌湖。
但此时的国家正积贫积弱,还饱受着战争之苦,尽管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也分别于1934年、1936年两次致函浙江省政府主席、建设厅长、财政厅长,竭力呼吁为改造东泌湖下拨经费,据《诸暨国民新闻》报1935年5月5日报道:“东泌湖排水工程,业由水利局计划规定共计工程费十七万余元,除省拨助工振款银五万元外,尚不敷银十二万余元……每亩先收费银五元。”可见下拨的经费极其有限,大部分的经费需要从拥有湖田的湖民中摊派,在捉襟见肘的情势下,修筑的水利设施显然挡不住洪水的汹涌冲击,此后仍水灾不断,湖民们的辛劳付出也常常化为泡影。
直至当代,为百姓民生和农业命脉计,政府将水利建设视为头等大事,建造起了一整套系统的排灌设施,修筑了数十年一遇的标准大堤,从此泌湖不再遭受水灾之患,成为诸暨东北部的一大粮仓,实属鱼米之乡和富庶之地,如紧紧依偎在枫桥江西岸、绵延十里的枫江村,现已成为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最近又列入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出生于枫桥江边油竹蓬村的何林才,早年毕业于诸暨中学、浙江大学,酷爱诗文,晚年定居海外,偶尔回乡,感慨于家乡面貌的巨变,于是写下了《咏家乡》系列诗作,此为其一。
如今,每至收获的季节,泌湖稻香阵阵,偶有种植菱藕的水塘点缀其中,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田被围护在墨绿的山峦之中,并映衬在蓝蓝的天空之下,成群的白鹭有时排列在田埂上憩息,有时又在空中翻飞着。这样的景致让古代的诗人们见了,或许又可吟咏出一首首的好诗来,当然诗的主题肯定不只是渔舟唱晚、菱藕满塘了;而现代人见了,耳边就会不自觉地想起那首熟悉的《稻香》旋律,“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是的,泌湖是湖民们永远的家园,当初的泌湖是自然的、秀丽的,现在的泌湖同样是优美的,未来的泌湖会更加璀璨。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