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考
 
  杨三炯(1669~1736),字千木,号南乔,大唐街道杨家楼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历任运河同知、济宁道等职,治河有声绩。杨三炯为人义气,身为河官的他敢于碰硬,是诸暨人性格中“硬气”的代表性人物。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让他卷入清代著名的两起“文字狱”事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任侠尚义的名声。
 
  身先士卒治黄淮
 
  杨三炯的父亲,是越东理学名儒杨学泗。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走上科举之路。1705年,已经37岁“高龄”的杨三炯中举。第二年春闱,三炯名落孙山,没有考取功名,于是就地在京城开塾授徒。
 
  但功名之路也没有完全堵死。当时,黄淮屡屡泛滥成灾,经同年推荐,杨三炯试署河吏。试署,是作为代理官试用之意,即非正式任命之官。没曾想,杨三炯却在治河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干。
 
  高堰,原名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码头镇,南至盱眙堆头村,全长67.25公里,号称抗洪长城,是苏北防御洪水第一屏障。民谣称:“倒了高家堰,淮扬都不见?!备哐咭坏┚龅蹋票匚<霸撕愉钤?,这是关系朝廷生死存亡的命脉。因此高堰历代是抗洪的重中之重,朝廷往往都要选派能臣干吏去治理。杨三炯就是其中一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洪泽湖发生水患,洪水漫过高堰堤坝,情况十分危急。四旬有余的杨三炯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亲临险滩,连续47天不下堤防,指挥河工、兵士、百姓砍伐当地特有的芦苇水蒲,捆扎起来、肩扛担挑地运往河堤挡浪、打堰、加高,最终保住了堤坝。这一仗,他名声大震。
 
  河督陈沧洲闻杨千木赤脚在洪水中坚持抗洪47天事迹,有感而发,作诗相赠:“正直消魑魅,精诚格昊苍……”
 
  杨三炯治河,还精于疏导。他在马子鞍建造泄洪闸,以分杀水势;又围月塘堰,一旦高堰决堤,以塘抵其冲,使得以抢筑。平日里,又动员民众在堤上堆积苇草、沙石,以备不时之需。
 
  治河各场战役,杨三炯总是事必躬亲,和民众、劳工一起战斗一线。长官如此,和他一起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的民工,无不踊跃从事。
 
  动真碰硬为民生
 
  河官,是专门治理河道政务的官员,跟处理政务军务的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杨三炯虽为河官,却敢于动真碰硬,参与民治。
 
  在山东衮东道任上时,有一富豪家仆仗势强夺民妻,受害者投告于官,县衙数次告示,竟置若罔闻。杨三炯听闻后,命衙役立缚其人,先是以作刑责,然后游街示众,并叫其丈夫载妻还家,豪绅亦无以对。
 
  某河督有一亲信仆人,狐假虎威,欺诈百姓,肆意敛财,大家敢怒而不敢言。又是杨三炯,怒气冲天,一个耳光掴得他满嘴是血。恶仆哭诉于河督,督亦自知理亏,也不敢刁难杨公。
 
  清代,黄淮两岸常年受灾,河工不足,百姓需服徭役。富家子弟为逃避徭役,多以冒充书役代替。杨三炯在清理书役时,发现某地挂名书吏的竟多达几千人。经查验,这些人大都是当地狡黠的富家子弟,通过贿赂地方官吏后挂名书吏。这批人不仅逃避徭役、赋税,还专事凌铄乡党、欺压百姓。杨三炯马上清洗、淘汰了这批人,仅此一项,为朝廷节省一万多两白银。
 
  杨三炯平时对积谷备荒尤为重视,于道、府、县各级粮仓维修、保管极为严厉。凡有盘踞货物,则施以重击。这对平抑当地物价,保障黄淮治水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代史学家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评说:“康、雍之间,以河官兼民治,实德在人者,惟诸暨杨观察三炯,福清余少京兆甸?!?/div>
 
  不畏生死求情义
 
  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朝最大文字狱《南山集》案案发,株连数百人。其中翰林院戴名世问斩,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下狱。当时他们的亲友奴婢皆四散逃匿,人人噤若寒蝉,但杨三炯不畏嫌忌,冒天下之大不韪,数次探望方苞,还公然替戴名世收尸。
 
  一代儒宗方苞在《狱中杂记》中写到两个故事。第一位就是杨三炯,这人冒充狱吏,混进牢里去探望方苞。方苞写到:“狱中地狭,自春徂秋,疫疠死者相望,秽气郁蒸,仆隶不可耐。而君(三炯)旬中必再三至,或淹留信宿,道古今证以天道人事,慷慨相助,虽余亦勿不知身之危与地之恶也!”还有一位是个狱吏,总是在方苞受难中一直偷偷照顾他。后来打听,原来这位狱吏也是杨三炯“竭其资”买通来卧底的。方苞后得重臣李光地援手相救,终获释。
 
  1713年,戴名世问斩于京师。死后贫无以敛,除其门人沈培福外,偌大一个皇城竟然只有杨三炯孤身一人,租车前往法场,捧其首、敛其棺,刚肠侠义,名动京师。杨三炯自此名重天下。
 
  雍正四年(1726年),清庭又爆出震惊全国的查嗣廷科场试题案。当朝二品大臣、浙江海宁望族查嗣庭因此案受到查处,除了株连亲属、大加杀戮外,还禁止浙江士人参加乡试、会试三年。
 
  关于查嗣庭出的试题,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便是“维民所止”说:查嗣庭在主持江西乡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诗经》中的经典名句,但有人向雍正皇帝诬告称“维”“止”二字是“雍”“正”去掉上半截而成,是在向士子们暗示要砍掉雍正皇帝的脑袋,因而给查嗣庭惹来了杀身之祸。
 
  查嗣庭获罪后,雍正命凡与查嗣庭书信往来的人,一并发送到京中审讯。因同乡关系,杨三炯与查氏一门多有来往。果然,官至济宁道的杨三炯和廉州守李元伟、庆都令刘绍曾等,一同受累被黜。
 
  这两次文字狱对杨三炯冲击很大,他对清廷已经彻底的心灰意冷,遂隐身郊外,知故造门,概拒而不见。案后几次复官擢升机会,他均谢辞不受。
 
  杨三炯弥留之际,与其子杨健云:“毋讣,毋作行状,毋求志铭。”方苞在《杨千木公墓志铭》文中评公一生为人:“交不附势,仕不堕名,托儒行而伪孰与,为义侠而诚蹇离,尤以没世,耿无昧于生平。”意思是:与人结交,从不趋炎附势,做官也决不玷污清白家风,也不失儒生节操虚与迎奉,宁可为自己的义侠而获罪遭罢黜。更无愧清风峻节的一生。卒年六十七岁,葬诸暨十三都古塘之原。
 
  如今,尽管杨三炯渐渐被人遗忘,但在当时的确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尽管他死时仍然是举子之身,却向普天下显出了诸暨人坦荡磊落的“硬气”。
 
  孟幸宇 整理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