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中,听书友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跟家里的“神兽”斗智斗勇,每当问书友你们以什么方式跟孩子沟通?怎样对待孩子的态度及要求?我们认为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时是否有忽视他们?比如最简单,你们是不是自己被手机控制而要求孩子去学习?前几天到一位朋友家,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三分之二被镂空,我在看时他们家7岁的孩子走过来说:“阿姨,这是我爸爸妈妈陪我完成的100件事情”,孩子跟我聊起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每做一件事的场景跟感受。
?
??■沙子华丽

??生活中,我们大多父母都会有太多的借口说自己有多忙,忙的原因是为了家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作者乔尼丝韦布,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曾在三个大型诊所出任主任。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书中主要讲述我们生活中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这些类型的父母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孩子长大后,又该如何自己调节自己。

??自恋型的父母: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化身,最低的要求是不让父母丢脸。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通过打骂、粗暴的方式管教,不会和孩子讨论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

??放纵型的父母:不会管教孩子,不会给孩子立规矩、限制,随意孩子做事。

??离异/丧偶型的父母:只是拼命地应付生活,没有时间或者精力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自己照顾自己。

??成瘾型的父母:给人不安定的因素,就是他在没做成瘾的事和做了之后是两种不同的人。

??抑郁型的父母:对于养育孩子缺乏能量和热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孩子也有失控的风险。

??工作狂的父母:提供了很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在对待孩子上就会忽视,他们通?;嵬ü鹎床钩ズ⒆樱皇窍啻?,孩子通常做些出格的事情吸引父母的关注。

??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大多数精力都在伤病家属身上,而自觉地认为那个健康的孩子就该懂事不添加麻烦,父母也没那么多精力去管。

??完美导向型的父母:强迫孩子达成家长的期望,完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反社会型的父母:会使用任何下三滥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做完后还毫无内疚感。

??孩子即父母型:鼓励或强迫孩子表现得像是家长一样,这一般是家里的老大,照顾下面更小的兄弟姐妹。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很可能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最大人群,这类型的父母虽然爱孩子,但是如果做不到和孩子产生共情,不能够理解孩子大部分情绪的话,那么也会产生情感忽视。

??如果遭遇12种类型的父母,孩子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1.空虚感,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总觉得自己缺少什么但是又说不上来。

??2.反依赖,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恐惧依赖他人的倾向,不表现出也不想感觉到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往往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自尊较低,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这类型在中国老一辈的人身上体现得明显。

??5.负罪感和羞耻感,当我们从父母那接受不到某种情绪时,我们下意识地会隐藏自己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

??6.对自己生气、自责,当自己某件事做不好,很难不对自己生气,进一步发展的话就会变成自我导向的愤怒。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们真的了解我,就不喜欢我了。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会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没有被情感滋润过的孩子长大后极难对他人投以感情上的关爱,因为从小他没有被关爱的感觉,又怎么分享给别人他的关爱。

??9.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常常对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欲罢不能,比如吃垃圾食品、懒惰、做事拖拖拉拉,当一个孩子不被管束,让他自己负责自己的时候,往往就会自我放纵。

??10.述情障碍,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在生活中没有能力容忍情绪,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表现会经常发脾气。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虽然多多少少有些情感忽视,但是长大的我一切顺顺利利,毕业、结婚、生子一切都是往自己向往的方向走,在孩子的问题上我跟他爸爸意见一致,遵从孩子自己的选择。跟书友聊到孩子,他们问我,你们家的孩子也让你们头痛吧?我说我们的孩子放养式,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学习上一直很自觉,我们有什么事情都会跟他商量,他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们提。比如手机,他高三,说班里同学都有手机,我说:“你要我们也可以给你买呀,只是你要想好能不能控制好自己不被它控制,我们是给它控制住了,他想想说还是先不要了?!焙⒆幼鑫彝コ稍保枰恢厥?、被理解、被看见。对于父母这个角色,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必修课。

??《被忽视的孩子》有真实案例、练习和技巧,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孩子童年的缺失和伤痕,了解情绪的价值并进行重建自我的工作,逐步掌握孩子童年未能培养起来的技能,走出空虚感,找到内心本来存在的对自己的善意和内在平静。本书也会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知晓情绪的父母,抚育出能意识到情绪、能与他人有情绪共鸣的孩子。

??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