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苗根
我的故乡竹浦畈自然村隶属于珍珠之乡山下湖镇赐绯庙行政村。而赐绯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竹浦畈村边的一座破庙。2006年,附近的岭东、后岸、石家弄、竹浦畈4村合并的时候,不知哪位高人提议起名为赐绯庙村,赐绯庙因为宋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躲于此庙逃过一命的传说,成了诸暨最具古韵的村名之一。但我还是把竹浦畈当成生我养我、最能勾起乡愁的故乡。
竹浦畈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交通方便的钟灵毓秀之地,坐落在山下湖镇的西南,村前是阡陌纵横的田畈,村在畈中,田围村庄,村以畈名。田畈边沿着山脚流淌着一条上世纪70年代人工开挖的“四五”渠道,渠道直通浦阳江支流枫桥江,既可防洪排涝,也能灌溉抗旱,从此竹浦畈旱涝保收。田畈的东西南三面是葱绿的美女山、红岗山和西山,山峦稍有起伏连在一起,像金畚斗那样拱卫着村庄和田畈。村子的北面紧靠着03省道东复线与华东国际珠宝城的连接线,驱车一小时就可直达古城绍兴、省城杭州。
小村聚居着60多个姓氏的600多位村民,石姓占一半之多,大家和睦相处亲如家人。从《暨阳石氏族谱》的记载中可以查到:600多年前,石氏太公就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流传了近千年的“宋康王御赐红风衣”故事,其主角“赐绯庙”,尽管有些古老和破旧,仍然屹立在村边的小岭脚下,见证着小村悠久的历史。
小村的历史是一部苦难深重不堪回首的历史?!吧股奉蔡镉泻?,没煞湖田有畈田”,这是邻村村民对我们竹浦畈地形的羡慕。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前还是“旱涝台风遭灾殃、番薯萝卜当主粮”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更是灾难不断,村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11年,大水没寮檐”,1922年先后接连不断的泌湖大水灾,使许多村民流离失所逃荒要饭,还有的村民灾后染疫,命赴黄泉。从史书的记载和老一辈村民的诉说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凄凉和悲惨。
小村的历史也是一部奋起抗争追求解放的历史。日寇的铁蹄踏进家乡,他们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小村人民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其中的一帮热血青年更是紧握拳头,发誓血债血偿,他们有的为金萧支队传送情报,有的替金萧支队筹集粮款,有的参加金萧支队奋勇杀敌,留下了一段抗击外敌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人们崇尚英雄,侥幸活下来的石定东、阮正灿后来都被认定为新四军战士,享受政府的补贴,石成昌随金萧支队北撤,成为解放军的少将。村民传扬英雄的事迹,发扬英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小村先后有40多人参军当兵,保家卫国。现在年近期颐的石成昌、阮正灿还健在人世,享受着大家对英雄的爱戴和尊敬。
小村的历史更是一部奋斗创造幸福的历史。改革开放前,村里(当时叫大队)设有生产队、副业队、种子队,办过茶场猪场、兔场,建过桃园、梨园、桑园。上世纪70年代经过努力争取,村里建过一个知青点,安置了诸暨铁路中心站的60多名知识青年,他们被分到当时的4个生产队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村民一起挣工分参加分红;村里派出12名青壮劳力,组成装卸组到铁路中心站搞创收。村民们战天斗地,从来没停止过脱贫求温饱的努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努力都没能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早已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村民,大家渴望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富裕。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在种好水稻缴足公粮的基础上,偷偷挖田开塘养蚌育珠,搭三卡跑渭塘,躲篷车下广州,贩销珍珠,掘得了第一桶金。接着养殖户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经营户不断升级珍珠产业,那些不搞养殖和经营的村民,也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养殖户吊蚌管塘,为经营户挑珠串链,大家相互合作,都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全村八成以上的农户从事着与珍珠相关的工作??孔耪渲檎夥菝览鼍?,告别贫穷、走上小康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开上了豪车,庭院里花卉争奇斗艳,水果四季飘香。以户为计,绝大多数村民还在城里购买了套房和排屋。在既气派又富田园风光的村庄里,同样洋溢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气息,男60岁女5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可按时领到2000多元的养老保险,享受着与城里人一样的劳保,他们跳舞打牌健步走,一派祥和景象;小孩或去城里或在镇上读书,享受着优质的现代教育。即使发达如山下湖,邻近的村民对竹浦畈的共同富裕也是羡慕不已,赞赏有加。
当前,党中央已吹响了乡村振兴和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号角,村民们积极响应,特别那帮“珠二代”不甘坐享安逸,纷纷主动出击。养殖的潜心研究绿色养殖模式,在提高珍珠 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确保零污染甚至还能改善水质;设计的把珍珠与其他传统材料巧妙地搭配起来,珠联璧合金玉辉映;开发护肤和保健品的与科研院校合作,新品精品不断推出;搞销售的,精心包装和完善自己,成为网红直播带货,创造了一个个销售的奇?!诒搪痰奶镱怖?,石志玲走在机耕路上,正操控着无人机给水稻喷洒农药。他尽管是诸多“珠二代”中的另类,但我还是要专门介绍他,因为他是一个标准的“耕二代”,与“珠二代“们一起肩负着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刚从学校毕业、20岁出头的他,子承父业,承包了村里和邻村的300多亩水田,不怕苦不怕脏,刻苦钻研,熟练地掌握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维修保养,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300多亩农田,基本由其父母和他三人侍弄,近期他又认真学习农业机械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先进技术,掌握了无人收割机、无人机喷施农药等技术。惊叹于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场景,我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巨蜂嗡嗡挨稻苗,喷药灭害使高招。白雾飘飘洒细雨,绿浪滚滚涌波涛?!?/div>
从苦难深重到奋起抗争,从翻身作主到奔向小康,今后我们还将同筑“中国梦”,迈向新征程。普通的江南小村、生我养我的故乡……竹浦畈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并将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日暮乡愁何处有?梦牵魂萦竹浦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