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民性,纯朴而刚直,重义而好客,古有“敏柔而慧,质直近古”之誉,今有“南人北相”之说。为人爽直,人乐与之交;为人仗义,人乐与之深交。
唐代宋之问在《饯湖州薛司马》中有诗句:“交深季作友,义重伯为兄?!焙笠浴凹居巡帧北扔魅擞肴酥浣磺樯?、义气重。元明之交,杨维桢晚年居松江,与钱塘曲江居士钱惟善、华亭云松野褐陆居仁情趣相投、诗酒唱和,后同葬于干山之东麓,人称“三高士墓”;清代陈芝图,与山阴童钰、刘鸣玉相交谊,三人均以诗见长,号“越中三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范予与巴金在泉州黎明高级中学相识,两人从此结为挚友,陈范予的学识与生活态度对巴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41年陈范予不幸英年早逝,巴金作《悼范兄》一文以志纪念,文中述:“倘使我今天从我的生活中完全抽去了你的影响,则我将成为一个忘恩的人而辜负了死友的期望了。”
在此辑录历史上五位诸暨人,他们与友人之间,或为兄弟,或为同年,或为知音,交谊深厚,虽无惊天地泣鬼神之举,却也留给我们一段又一段佳话。
■特约撰稿 潘丹
黄庭坚与黄庭育·昆弟相合
会稽黄渥,与庭坚皆出于婺州之黄田,七世以上失其谱,以年相望,与渥相近也,故复以昆弟合宗。
——黄庭坚《黄育字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山谷老人、黔安居士等,世称黄山谷、黄太史、豫章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书法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文学与苏轼时称“苏黄”,系宋江南路洪州府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历任国子监教授、国史局编修、起居舍人、宣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逝后追赠为“龙图阁大学士”,谥号“文节”。在他的文集《山谷全书》中收录有《黄育字说》一文,文中以兄弟相称的黄育系暨阳黄氏族人。
黄育,又名黄庭育,原名黄渥。其父黄宋卿,字公辅,官岳州蒲圻县令,因上书论进兵之策被宋神宗采纳,召试舍人院,除著作郎,后升比部员外郎。宋熙宁年间,黄渥受父荫谒选为著作佐郎,因此得与黄庭坚相识并交好。
据《暨阳花亭黄氏宗谱》载,汉孝子黄香传十世至黄苾,隋末避乱于浦阳(今浦江县),又传十六世至黄萦于唐宣宗时归隐婺州(今金华)双溪,黄萦之孙黄珌随同从弟黄玘父子同迁分宁县之双井,后黄珌再迁剡(今嵊州),黄珌之子黄惠于北宋时再迁诸暨之孝义,为诸暨黄氏之始迁祖,再传六世即至黄渥。由此可见,黄庭坚与黄渥确系黄氏同宗,论资排辈,两人为同族兄弟。
当黄渥根据传统惯例按同辈字第改名为黄育时,便问字于黄庭坚,黄庭坚欣然为他取字“懋达”,并作进一步阐述:“今曰懋达,以配育名则宜,夫草木之茂,亹亹以劝四时,及其日至而立于成功之会,非深根固蒂、得其养故耶?……盖长育以达其才故也?!弊詈蠡苟哉馕煌谛值鼙泶锪嗣篮玫脑竿骸绊锖趺阒涸诎畋卮铮诩冶卮??!?/div>
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举世闻名的书法帖《砥柱铭卷》,一直流传至今,并于2010年拍出了超4亿的天价。而这名帖的保存曾两度与诸暨有关,一为南宋时期由金石学家、诸暨人王厚之收藏;二是元明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则为暨阳黄氏所收藏,首藏者为黄育第八世族孙黄璂(字公直),在此期间,众多诸暨文人留下了跋文,如汀州知府俞僩、凤山陈洙、善溪何滨、芝泉张肃、会稽申屠环、黄应宸、郦希范等。
骆蕴良与赵半江·同年相友
越数日,余适有事诸暨,问君之庐而往焉,则有告者曰:君卒矣,余始以为妄,中而惊,终而哀,不能自胜。
——赵宽《广东潮州府知府骆君墓志铭》
枫桥骆氏,明清之期,科举捷报频传,可谓人才叠出、盛况空前。这之中,骆珑开了个好头,他于明成化十六年乡试中举,第二年又在会试中联捷成进士,此后骆骥、骆问礼、骆先觉、骆方玺、骆士骥、骆文蔚等陆续会试中式。
骆珑(1450-1499),字蕴良,明成化辛丑(1481)进士,与他同榜中式的有该榜状元、余姚王华(即王阳明之父),还有人称“半江先生”的吴江赵宽,于是同为江浙地区的名士,就结成了同年好友。
赵宽(1457-1505),字栗夫,号半江,历任刑部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广东按察使,善诗文,著有《半江集》。在赵宽的诗文集中,留下了他们友情的见证,在浙江提学副使任上时,他便有机会来到了诸暨,也许因为这里有一个好友,所以在他的眼中此地风光显得格外秀美,不信?请欣赏他的诗作《诸暨道中》:“山色朝来得雨新,船头争献玉嶙峋。人间图画应无数,谁信丹青自有真?!甭骁缦群蟾叭魏惆猜街葜?、潮州府知府,赵宽均以诗作《送骆蕴良知安陆州》《送骆蕴良知潮州》相赠。
明弘治已未年(1499)初夏,骆珑知潮已满三载,按惯例应当面向皇帝“汇报工作”,可潮州距京万里,况且在骆珑的勤政治理下,郡泰民安,按理也可免入觐,可他认为:“远方之臣,舍是无以致其情,吾郡幸无事,可自安以欺吾君耶?”于是带着长子骆世荣走水路出发,途中长子不幸去世,即使路过钱塘时也没回老家,直接至京城觐见毕才南归,到杭州时与好友赵宽见了面,这才回家省亲。沿途劳顿,再加上长子的离世,到家后的骆珑一病不起,没几日就去世了,享年五十。
没过几天,赵宽因公事来诸暨,打听到骆珑老家住址,就顺便前去访友,却被告知骆珑已经去世,听到这个噩耗,赵宽开始以为是开玩笑的,因为两位友人不久前刚在杭州见过面,当消息得到证实后,他感到十分震惊,又极为悲痛,难以自制地悲叹道:“倏忽旦暮之间,而死生判焉路人,犹不能恝然,而况素相知者乎?!庇谑羌备捌浼业跎ィ参恳丫丈诵牟灰训穆娓?,后应骆父之请,又为好友撰写了长篇墓志铭。
后来赵宽由浙江提学副使擢升广东按察使,六年后卒于任上,享年四十九岁。
陈洪绶与周亮工·道义相勖
章侯性诞僻,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画,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者,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周亮工《读画录》
周亮工是陈洪绶的莫逆之交。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别号有陶庵、适园、栎园等,人称栎园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江西金溪合市乡人。崇祯时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历任县令、兵备道、布政使、户部右侍郎等职。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等。
他们的相交可追溯至周亮工13岁时,那时周父文炜任诸暨主簿,周亮工与比他年龄大一倍的陈洪绶因笔墨结缘,两人同游五泄,从此结下终生的友情。崇祯十三年,陈洪绶第三次北上至京,中举后的周亮工也于次年谒选而来,两位友人再次相聚京城,并与金道隐、伍铁山一起结诗社,周亮工折服于陈的画技,而陈洪绶则喜爱周的诗作,惺惺相惜,交谊益进。在周亮工的《读画录》卷一“陈章侯”一篇中,以浓重的笔墨盛赞了陈洪绶的画技:“人但知其工人物,不知其山水之精妙;人但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这样的精准点评与溢美之词在文中俯拾皆是。“别无两日书三寄,书有千言又二诗”“一日不见三寄书,那能一别一年余”,这是陈洪绶赠予周亮工的诗句,可见两人间的友情十分深厚。
明亡清兴之时,他们却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陈洪绶眼见刘宗周、倪元璐、祁彪佳等师友纷纷以身殉国,便混迹浮屠,纵酒自放,一度削发为僧,取号悔迟、老迟等;而周亮工则为首批出仕清朝的前明官员。道虽不同义却不绝,清顺治八年,周亮工入闽途经杭州,两人再次相见,陈洪绶作《喜周元亮至湖上》《寄周陶庵》两首五言律诗,并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作42件画作赠与周亮工,其中包含一长卷《出处图》,画面中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诸葛亮与陶渊明相对席地而坐,巧妙的是周亮工与陶渊明同字元亮,以此画相赠,陈洪绶对好友的规劝之意不言而喻。
郭元宰与朱界陶·指囷相助
故邑侯朱界陶先生以名进士作县,使气被劾,未得即去。先生馆之于家,侯既失官,资用乏竭,而意有所不可,借酒遣之,又性喜拉人共饮,极醉乃罢,日以为常,费皆给于先生,三年无倦容。
——石作砚《郭圣臣先生传》
清时,诸暨江东有一个大户人家,据《浣东南明郭氏宗谱》载:“行新三百十二,讳元宰,字圣臣,号墨斋。”在父祖辈的经营下,至郭元宰时,家境极为富裕,拥有上千亩田,堪称暨邑首富,而“好施爱客乃其天性也”,先后捐祠田四十亩、捐学宫田百亩、捐义学田百亩,又捐两百亩田与房子,设立育婴堂。
此外,郭元宰还有两个爱好,一是爱马,所养之马必亲为剪拂,所蓄之马多为良驹;二是好画,擅作花鸟草虫,“穷尽其性情”,据说曾将一画赠与友人,挂于壁间,某天友人忽然听到“嘤嘤”之鸣叫声,而凑近一看,墙上只有郭元宰的一幅画作,虽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不过也可见他的画技之长。
朱扆,字劻儒,号界陶,江南宝应人,康熙丁丑进士,以诗与书见长,康熙辛巳年(1701)为诸暨令,在任四年,却因文人意气而失去了官职,一方面在任时他是一个清正的官吏,蓄积甚少,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丢了官职,也就失了颜面,所以卸任后他并没有返乡归里。郭元宰得知此情后,就以坐馆的名义把朱扆请到家里,而朱扆因为失官而心情抑郁,常常借酒消愁,不但如此,还常请人一起共饮,喝至极醉方作罢,郭元宰始终以礼相待,数年无倦容。
朱扆有个同年好友杨汝谷,时任浦江县知县,当他听说郭元宰的仗义之举后,特意拜访了他,并结为兄弟之交。杨汝谷来诸暨时,郭元宰为之作画,朱扆为之题诗,杨汝谷看了友人们赠送的画作,不禁感叹:“郭画朱诗,可称双绝?!绷俦鹗?,郭元宰还赠送了他一匹骏马。
徐志摩与何竞武·文武相融
我为摩惟一武朋友,不想竟为其最后分手之一友,一月来追想其临别神情,往往发呆。
——何竞武致胡适信
十九世纪末,由于家庭的变故,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襁褓中的婴儿,从盛产香榧的大山里,来到了赵家花明泉村,儿子从枫桥骆氏钟家岭分支过继给了檀溪何氏,所以人们有时叫他骆何堃,有时又呼他何堃。
没过几年,迫于生计,母亲又带着幼小的儿子从诸暨来到了海宁硖石镇谋生。在这里,何堃结识了比他小三年、当地首富的长孙独子徐志摩,两人缔结了一生的友谊。
何堃从硖石米业两等学堂第一期毕业后,入湖北陆军中学,后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习步兵,并改名为何竞武。1917年毕业后分派到北洋军主力——毅军,历任步兵巡防、统领、骑兵旅长、骑兵司令、军参谋长,1936年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衔。
徐志摩从前身为开智公学的硖石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先就读于杭州府中学堂,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赴欧美留学归国后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成了知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尽管长大后,两人走上了文、武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间的交谊。1913年徐志摩在沪江大学《天籁报》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记骆何堃全谊事》的文章,详细记述了好友骆何堃为暴病而亡的朋友尽心料理后事的事迹,开篇即直入主题:“吾友骆子,亢节厚谊,意气如云?!蔽闹惺录南附谛鹗龅檬窒钢?,如同亲历一般。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合后,因身体欠佳,未育有子女,何竞武就让自己的女儿何灵琰给他们做干女儿,小时候一直寄居在徐家。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因为赶乘次日飞机返回北平,就住在离南京机场较近的何竞武家中,两位友人彻夜交谈,第二天一早又一起吃了早点,徐志摩就匆匆赶飞机去了。这一去竟成永诀,徐志摩乘坐的邮政专机因遇大雾在山东境内坠毁了。
至友英年早逝,何竞武十分悲痛,以致于从此之后与陆小曼断了往来,因为他总认为,如果陆小曼肯与徐志摩一起住在北平,这样徐志摩就不必在在上海、北平两地跑,也就不会出事了。
一海宁人,一诸暨人;一富家子,一农家儿;一文人,一武将。徐志摩与何竞武,两人竟结成了兄弟般的友情,成就了一段传奇式的佳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