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亦君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全书通过图文形式,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水稻、茶叶、竹子、桑树、大豆、柑橘、杜鹃等数十种植物的故事,帮助读者完成对中国植物的朝圣之旅,对中华文明的寻根行动。
 
  书里有很多植物塑造中华文明,又影响世界的故事。我更有兴趣的,是植物的生存智慧。从茂密的热带雨林,到荒寒的青藏高原,从人们熟知的水稻、大豆,到难得一见的绿绒蒿,所有的植物为了完成生存和传代,以惊人的智慧不停调节自己,更好地适应自然世界。植物的智慧绝不亚于人类,必须向植物致敬。
 
  为了?;し⑸夂献饔玫囊蹲?,生长于雨林的海芋会演化出毒素。一旦叶片被咬,毒素就会沿着叶脉输送,将取食者置于死地。为适应干旱环境,梭梭用嫩枝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尽可能获取阳光能量,尽可能减少水分蒸发,然后等一阵风传播花粉和种子。为了能够刺破偷食者的喉咙,野生稻种子前端长着长长的坚硬而锐利的芒刺。
 
  桑叶的乳汁中有一种蛋白酶,会让很多吃它的昆虫消化不良,甚至丧命。野蚕如果继续啃食,桑叶会发出生物信号,传递给周围的盟友,一起发出浓郁的气味,引来马蜂,杀死野蚕。生长于悬崖的石斛,夏天会产生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增加体液粘稠度,锁住水分,让自己度过酷暑。高寒地带的绿绒蒿,不生产花蜜,也不散发香气。它会收拢自己的花朵,吸引昆虫把花朵作为自己温暖的家,让昆虫完成花粉的传递。
 
  不断的自我适应和不断的自我进化,让诞生了千年万年的植物,在某个肥沃或贫瘠的角落,静悄悄地吸取各种营养,静悄悄地阻挡昆虫的吞噬,静悄悄地传播花粉。它们静悄悄地生存,静悄悄地传代,丰富了大地的色彩,丰盈了人们的心灵。这是多么了不起。
 
  植物的自我适应和自我进化,需要智慧和勇气,也充满阵痛和劫难。这个过程中,它们只能依靠“自我”。它们能以一片绿叶一枚花,感知外部的细微变化,精细地感知气温、养料、热量等生命所需要的一切,并及时调整、改进自己所有的生命器官,从眼睛能见的外形、颜色,到眼睛看不到的输送管道和汁液。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总导演周叶说:“进入植物的世界,能感受到它们的伟岸与谦卑、壮美与脆弱。”我想,伟岸与壮美,并非植物高大、华贵,而是它们能够依据自己的努力,不断适应大地的变化,获取阳光、空气、水分和食物,顽强地生存和蔓延。
 
  人仅仅以植物点缀生活,远远不够。人应该从植物中领悟生命的质地。譬如把植物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植物那样自在生活,譬如不再自信“人比植物珍贵”,不再沉迷轰轰烈烈又空空洞洞的外部世界,不再因为无法适应这个世界而怨天尤人,不再相信人应该活得轰轰烈烈,至少像植物一样不断完成自我适应和自我进化,至少像植物那样静悄悄活着。
 
  有些文学家特别喜爱植物。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等七人经常聚集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蛭剩骸葑『畏扯客跣ビ搅季?,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苏轼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范成大在园内植梅十二种,写了一部种梅、赏梅的《梅谱》。鲁迅喜欢采集植物标本,喜欢逛植物园,告诉许广平说:“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枝叶便葱绿得可爱??纯绰桃?,编编旧书,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周瘦鹃的花圃“紫兰小筑”名动天下,周恩来、叶剑英、陈毅多次登门观赏。汪曾祺有妙文《葡萄月令》,更喜爱画各种花草瓜果。这不是巧合,而是从植物中获得了自在和智慧。那海在《故宫草木志》说,“看花的瞬间,浸透到富有意味的存在中”,“遇见草木,是以某种更开阔、更丰富的方式重返自己的内心”。这种内心,是自由自在的,是带着植物清香的,是灵动而智慧的。
 
  我喜欢关于植物的文字。植物,充满智慧。文字,经久不衰。阅读植物,阅读关于植物的文字,不仅是一场关于植物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认识植物智慧的灵魂震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