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筑造宅第颇有讲究,其中装点门面的门额就是一大特色,门额上书写的内容多为祈求安康的吉祥用语,如“紫气东来”“喜气盈门”“既安且吉”“大展鸿图”等。
??还有一类门额则结合氏族特点,为弘扬先祖功德、以激励后世而定制的。如诸暨赵家镇的兰台赵氏老台门的门楣上,常见“琴鹤家风”的门额,源自赵氏先祖、北宋诗人赵忭,当他进士及第后,在赴成都转运使任上,行装中只带了一琴一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卸任时带走的仍只是自己的一琴一鹤;杨氏多用“清白传家”的门额,则出自汉代大儒杨震的“四知”典故;蒋氏的“三径家风”门额,则传承了汉代蒋诩急流勇退、归隐田园的遗风,等等。
??此外,历代文人多为风雅之士,或孤傲自赏,或寄情山水,或直抒胸臆,自题或请师友题写匾额,悬于书斋、别业等处。
??还有宗族内或因盛世人瑞、数世同堂,或因保家卫国,或因忠孝节烈,或因乐善公益,或因科举兴盛,而受到地方表彰或朝廷钦旌,褒奖之词题刻成牌匾,陈列于宗祠之内,以显族属荣耀。
??■特约撰稿 潘丹
??盘谷子·林壑清辉
??白凤山下吴征士仲阳,甫于所居之西偏得览游胜绝之所,凡若干弓,遂筑室凡若干楹,以避风雨。友人彦晖张君,请以“林壑清辉”之名署之,且为之记。
??——陈大伦《林壑清辉诗并序》
??吴鐩,字仲阳,人称盘谷子,为孝义流子里(现属东白湖镇)吴筠西老人之长孙,承好义祖风,喜交四方贤士,曾奉祖父之意前往浦江郑义门郑贞和家,获取《义门家范》,归后仿效,五世数百人同灶,他曾经这样对叔父吴康说道:“世之人骨肉相夷,良由趋利之日深,而昧于道义,今幸有所承,愿尽出私财,示后子孙,永永无分异?!?/span>
??时值元明之交,世事纷乱,社会动荡,素闻吴氏祖孙好义之德,名流大儒纷纷避乱于流子里,元明时期的诗文大家宋濂带着郑义门郑彦贞兄弟,也来到了流子里避难,吴鐩将自己的家腾出来作为宋濂的居所,此宅后称宋文宪寓斋。
??为了更好地接待宾客,以供风雅的友人们吟诗赋词、对歌饮酒,吴鐩特地在流子里白凤山下找了一处景致极佳处,建造园林式的别业,内有八景,分别为苍藓壁、白云磴、慈竹窠、茯苓窟、洗耳泉、钓雪矶、伏龙潭、浴鹭沙。与王冕同里的友人张辰,字彦晖,为唐代名孝张万和后人,才大气刚,南归后的王冕对张辰说:“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君抱济世才,盍出而澄清之?!弊慵洳呕凰?,后被绍兴知府唐铎聘为郡学训导。张辰曾为吴鐩的别业署了“林壑清辉”四字,从此这座宅院便有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林壑清辉馆。
??宾客们在此处以景为题,觥筹交错,吟咏作诗,流连忘返,可谓盛极一时,所咏之诗作汇成一卷,这其中就有陈大伦诗作。陈大伦,字彦理,通读《易》《春秋》,专攻古文辞,学业精深,元明相交时诸暨改为诸全州,此时陈大伦正避居东阳,栾凤知州将其迎还,并以师礼相待,后栾凤被杀,陈大伦避入流子里。在《林壑清辉诗并序》中,陈大伦作诗十二首,前四首赠与主人吴鐩,其中有诗句:“宾客相往还,慎勿倦迎送。”吴鐩之好客与馆舍之繁荣跃然纸上,后八首则分别以上述八景为题赋诗。
??余一燿·古之学者
??介行矩步,钝口公式容。不喜见羶热贵游,亦不喜赴读法乡饮礼。宝应朱公界陶宰暨邑,请见数四,终不得,颜其斋曰“古之学者”,高风可想见矣。
??——海宁许汝霖撰《中翰如斋余公传》
??明末至清时期,诸暨高湖余氏自余纶、余缙兄弟先后会试中式始,其后科举代有人出,灿若星辰。
??余一燿,字毅昭,号如斋,系明崇祯癸未进士余纶长子、清顺治壬辰进士余缙之侄。在父辈们的熏陶下,年少的余一燿十分勤勉,通晓六经、四子及左史八家文集,读书追根究底,务求精深,弱冠时已名噪一郡,康熙二年癸卯正科中举,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会试中式,后考选为内阁中书,深受朝中大臣真定梁清标、宛平王熙、桐城张英等人器重,视其为“国士”。正当余一燿可以选补官职、施展身手之际,不料眼疾发作,便毅然决定告归还乡,临行时,大臣们不无惋惜地执着他的手安慰道:“虚位以待子来。”
??这一离去,余一燿再也没有重返仕途了,就在高湖安心地住了下来。退隐老家后,余一燿性情淡泊,睦亲孝友,毫无官宦张狂之陋习,却恪守传统文人之规范,“寒暑不去衣冠,一室独处无跛倚状,絮语不加于童仆,恶声不及于犬马”,不结交显贵,不赶赴盛宴。时任诸暨知县的江南宝应人朱扆(字界陶),也是一位诗书文俱佳之士,闻余一燿之名,多次前往访问,却始终未得相见,面对这位读书力追古人、节气不下古人的高士,朱扆还是欣然为其斋室题写了“古之学者”的匾额。
??有其父必有其子,余一燿之子余桂昉,字丹植,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正科举人,“恂恂循谨,自幼无纨袴习”,两赴会试不中,又因父母年事已高,身为独子,“遂泊然进取,朝夕承二老人欢”,在湖渚构筑精舍,潜心读书,“屏绝外事”“足迹不履城市”“与人交惟任真率素,眼不作青白,口不挂雌黄……虽甚狡狯亦感其忠厚矣”,足见其古朴有父风。
??边寿氏·清节慈晖
??自思既不克扬名显亲、图报罔极,惟默祝彼苍永享遐龄,得久侍萱庭为足慰耳!岁庚寅,涪陵周海山先生视学两浙,以“清节慈晖”四字题旌母氏,今书屋仍以“慈晖”为名。
??——边朝京《慈晖书屋记并诗》
??边朝京,字璜滨,号锦堂,同山边村人,据《暨阳同山边氏宗谱》载:“(边朝京)生于乾隆戊辰年二月十八日”,其父“朝千二百三,讳永烈,字象武,邑庠生,学名镐,生于雍正甲辰年正月初十日酉时,卒于乾隆丁卯七月三十日巳时,娶唐仁太学生寿维新公之女”,也就是说,自幼多病的父亲去世时,边朝京尚在母亲寿氏腹中。
??边镐离世6个多月后,边朝京才呱呱坠地,这给一直来处在悲伤境地中的边家带来了希望与欢乐,母亲寿氏更是尽心竭力地抚养与培育他,边朝京在《慈晖书屋记》中这样记述,边氏祖宅步云楼一直来是父祖辈们读书之所,一向节俭的寿氏考虑到与邻家杂处,人声喧嚣,影响到儿子读书,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再典当衣物首饰,在离祖宅不远处购得一处僻静小院,并加以修葺,边朝京“危坐其中,凡一切纷纭蝟务悉置之隔膜,风雨鸡鸣,青灯黄卷,静极神清,洵可乐也”,寿氏之举堪比孟母择邻。年少的边朝京读书勤勉,果然不负母亲所望,以“麟经毛诗”补国子生,可弱冠后屡试乡闱却不得志,母亲总是这样安慰他:“人生功名,后先有定,何可因屡黜而挫志乎!”
??虽然边朝京最终仅获钦授乡贡进士之功名,可其文名却不俗,著述颇丰,著有《孺话集》《拙迟集》《褪英集》《赘语》等行世。而边氏母子更以母慈子孝而为人称道,边朝京曾作《慈晖楼诗七章》,由衷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时任诸暨教谕的傅楠、县学训导王荣綋将寿氏事迹呈报于浙江学政周煌(号海山),学政以“清节慈晖”四字牌匾予以嘉奖。
??斯元儒·乐善好施
??道光十二年捐造考棚,亦得银二万余两,议叙者三十余人,而以两千金首倡者,翼圣公也,以故受宪奖,则赐以“襄成赈务”之匾,蒙国恩则旌以“乐善好施”之坊。
??——赵机《翼圣公家传》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斯宅斯盛居,俗称千柱屋,因其“楹柱着地不可以数”之宏大规模而名闻遐迩。筑造者斯元儒,字翼圣,以善于经营竹、木、茶等业而富甲一方,为其时“浣东四家”之一。关于斯元儒的经商之道,赵机在《翼圣公家传》中作了这样的概述:“公有茶局在浣东,每于二三月来县,机家时亦住浣东,故得常时款接,领受清诲。已而茶务毕,督令封箱上舱,嘱干办者运至辽海,公又随即还山,凡木厂竹坞,一切田园,逐项分理,又知人善任,人弗敢欺。五行百产之精,盈仓满坞,而明年茶标南回,计簿上又获利无算。”
??致富不忘公益,清嘉庆六、七年间,诸暨连年灾荒,在阮抚军首捐三千两银子的倡导下,八十多人纷纷响应,这其中也包括斯元儒,共捐得银子二万余两;道光十二年,诸暨建考棚,斯元儒首捐二千两银子,三十余人积极参与,也捐银共计二万余两。为表彰斯元儒两次慷慨捐银的义举,当局者先为其颁发了“襄成赈务”的牌匾,后又允许其奉旨建造“乐善好施”的牌坊。也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上千两银子是一大笔巨款,而于富庶的斯家,或许不值一提,更是出于斯元儒“歉然不自满”的个性,因此在其有生之年未“准旨”建坊。
??一直到斯元儒离世近八十年后,1910年,其曾孙斯迟香为弘扬先祖善举,请光绪己丑进士孙廷翰题书、梅岭傅振海撰文,在斯宅溪边青龙山南麓的一处崖壁上镌刻了“乐善好施”石坊。
??石坊上有这样一副楹联:“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这是对千柱屋主人最好的褒奖。而与人工建造的牌坊相比,这天然的石坊将会存世更久远。
??汤鸿翥·树人百年
??其族人筹办族学,(汤启祥)公力襄其成,曾为业务校长凡三年,虚常年经费之无着也,乃商之房众,将应得庠产一部分移充该校经常费;虚房下子弟之失学也,将全部庠产改充学田,所入租息除补助族学外,悉充本房子弟入学之费。
??——蒋志澄《汤启祥公暨德配金孺人合传》
??诸暨全堂汤氏珍藏着一块题匾,由近代教育大家经亨颐先生题写,上书“树人百年”四个大字,可谓精准地总括了汤氏耕读传家的氏族特色。
??全堂汤氏自元初由始迁祖汤好问开族以来,向来重视族中子弟的学业,族人捐资助学之风日盛,清乾隆元年汤聘高中进士,并历任江西学政、布政司使,升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巡抚,更为族属增光添彩。
??民国肇始,新学渐兴,全堂汤氏就读于师范并从事教育的人员更是比肩接踵,成为其时教育界之翘楚,如:
??汤鸿翥,民国时期实验教育学家,曾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心理学系襄理员,后任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推广部主任,民国27年(1938)负责筹设杭师附属小学,并担任该校校长。悉心研究心理学,撰有《教育测验》《教育统计学》《小学书法之心理》等教育专著与学术论文。
??汤少棠,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体育科,曾执教于省立第五中学,北京大学文学士、曾任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厅长和重庆市长的蒋志澄即为其时汤之学生,蒋志澄这样评价先生:“(澄)曾在该校肄业,面命耳提凡四学年,先生对体育研讨有素,讲解详明,闻者颇易领悟,同时受业者三百余人,靡不中心悦服,信仰有加。”汤少棠后与刘海粟、刘质平、丰子恺、姜丹书、潘天寿等艺术大家同事于上海美专,并担任辅导主任。
??汤兆裕,国立浙江大学工学士,化工专家,曾留校任化学系助教,抗战期间为四川水泥厂化验室专家,后赴台湾,为浙江大学台湾校友会理事,并任台湾嘉新水泥厂厂长。
??汤兆恒,教育家、传记作家许寿裳长婿,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任国立广西大学电机系教授。
??时至当下,全堂汤氏后人承袭族属优秀传统,耕耘杏坛,乐育桃李,他们中有:汤洁仁、汤一、汤中、汤慧龙、汤恭煜、汤牧雁、汤赵龙、汤骥、汤晓幸……
??全堂汤氏,树人百年,实至名归。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