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四世同堂》改编影视剧、话剧
纯文学作品的改编
■海飞
诸暨籍作家、编剧,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获人民文学奖等十数个国家、省级文学奖项,创作的影视剧本《大西南剿匪记》《铁面歌女》《隋唐英雄》《太平公主秘史》《旗袍》《麻雀》等在播出后,一度创下收视高峰。
海飞的“故事海”内容矩阵包括“海飞谍战世界”系列、“海啦啦青春”系列、“迷雾?!毕盗?、“海小枪枪童书”系列等。
当网络小说和通俗小说的影视改编,占据甚至超越了当下影视剧内容的半壁江山。这其中有爆款也有口碑剧,但是也有烂尾剧和低分剧,这无可厚非。而纯文学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的现象正在改变,优秀的传统文学被影视改编所接受,并且朝着一个良性而且蓬勃的方向发展。
近日,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热播,连续多个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追:开播当天收视率破1%,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6.61%,创央视一套近三年来电视剧收视新高。
该剧改编自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同名小说《人世间》。以东北某省会城市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到201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人情百态。
这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被很多网友誉为“春节期间最有烟火气的年代剧”,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贡献出剧评:“时代巨变、幽微人性、琐碎情感一样不少、混在一起,竟然炖得有声有色”“每一帧画面都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浸透了时代的痕迹,是‘大时代’变迁下无数平凡百姓的人生‘缩影’”……《人民日报》用六个字评价这部剧:真实、温暖、深刻。打动人的,不止是故事里的欢笑与泪水,更是每一个努力奋斗、扎实生活的普通人。
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改编的背后,文学和戏剧如何做到真正融合,这是一出好戏的关键?!度耸兰洹返娜炔?,证明了严肃文学的魅力,也成为严肃文学影视改编的典范。
从文学到影视,这其间还需要一位好编剧的引渡。《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做到了。“只有戏剧就只有骨骼,只有文学就只有血肉?!庇笆痈谋啵鹾{_一直在做的就是,融合。
徐晨晨
“文学品质”并未流失 摹写潮起潮涌的时代侧影
“从小说《人世间》到电视剧《人世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原著的文学品质并没有流失,只不过换了一种载体。”曾和导演李路合作过《人民的名义》的著名作家周梅森,如此点评李导的新作《人世间》。
说一部电视剧拥有“文学品质”,寓指它对时代、对现实、对人性的深刻展现。梁晓声的知青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曾影响了一代人,到《人世间》,他的雄心拓展成书写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史。尽管主角设定为东北平民,但是通过婚姻、留学和其他支线情节,梁晓声的笔触实则蔓延向省部级别官员,伸向深圳甚至国外,尽可能地刻画出整个中国、整个时代的面貌。同时,在进行长跨度的历史叙事时,《人世间》又牢牢把握住人民史观,反映出人民群众怎样改变民族面貌、创造新的历史,写出了历史演进的真实逻辑,堪称一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对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是民族命运、人民命运的分水岭;对《人世间》来说,讲好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巨变,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荣辱浮沉,相当于“既要照顾每根线头,又要拎出一根主线”,是颇见功力的创作难题。
“剧里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德宝为了给酱油厂拉业务,和广东老板拼酒,喝得脸红脖子粗的,哭着说‘只有多喝酒,才能给厂里喝出一条生路’;深明大义的秉义岳母拿张载和王安石作比较,让秉义明白‘纸上谈兵不如放手去做’。这两个情节从国企职工和改革者的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时代转折时不同人群的心路?!泵教迦艘酪浪怠L乇鹗侵鼙寮降坪炀坡?、充满活力的深圳时,他的那种既踌躇满志、又犹豫不前,既勉励自己“赶快做”、又难掩惆怅落寞的复杂心境,准确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表情”。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的预期结果。对由于知识层次、个人视野和能力造成的境遇分化,《人世间》有真实的展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也以东北向深圳投去的艳羡目光作为喻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人世间》在刻画人物时,并非静态地呈现一成不变的人性,而是把人性放在时代大潮中淬炼考验——无论清高或“油腻”,都传递着时代的烙印。有春风得意,有蹭蹬失意,有人性的坚守,也有名利面前的“溃堤”,一如网友所言,把这些拼接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人世间”。
往事并不如烟,每一个剧中人都在人生的跑道上匆匆奔跑,他们的个体身影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飘摇,而生命的坚韧步伐却从不会停止;他们的集体姿态构成了潮起潮涌的大时代侧影,时代与个体从来就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电视剧也因此获得了史诗品格。
冯圆芳 吴雨阳
文学与影视应相互依存、取长补短
首先我们已经了解到,大量的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被时间所检验,同样也被影视改编所检验。如果我们稍微作一下盘点,四大名著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等天下流传的小说,无不一一被列入影视剧的改编序列。而《城南旧事》《活着》《边城》《芙蓉镇》《阿Q正传》《红高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孔乙己》《林家铺子》《围城》《四世同堂》等现代小说,也被一一搬上荧屏或银幕,成为曾经的闪亮的光。
比如《四世同堂》播出时的万人空巷。而鲁迅、曹禺、钱钟书、老舍、沈从文、巴金等著名作家无一不在其内,他们的作品成为经典影视内容的原著。如果说网络小说依靠传奇与想象力、升级打击、耽美CP等取胜,那么纯文学小说作品,则依靠着其强大的人性根基,丰富充沛的故事,正而向上的内涵,再度引起当下制作公司或平台的关注,成为接下来开发影视剧优质内容的首选。
首先,之前二、三十年,当代纯文学作品为影视剧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内容。在我眼里,类似于路遥《平凡的世界》,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麦家的《潜伏》和《暗算》,都梁的《亮?!?,刘静的《父母爱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等优秀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都是由小说家提供了扎实的母本。而路遥的《人生》,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韩国版),苏童的《红粉》《大红灯笼高高挂》(原著:《妻妾成群》),毕飞宇的《推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原著:《上海往事》),莫言的《红高粱》,严歌苓的《归来》(原著:《陆犯蔫识》),张翎的《唐山大地震》(原著:《余震》),麦家的《风声》以及有计划将拍摄的金宇澄的《繁花》等等小说,也都被或将被一一改编为电影作品,并搬上银幕。以上对现当代小说作为影视剧脚本的母本,作出的浅显的盘点,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沉稳扎实优秀的,能够烛照心灵,让人思绪万千的小说,都有可能被改编成影视剧。
就当下来看,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并不是小说家们写作的初衷或最高理想。大部分小说家是阳春白雪类型的,生活在象牙塔里,甚至排斥粗糙粗暴的影视剧改编。但是,作为一种强大的视听媒介,对小说或者说对文学在社会上的推介,影视手段无疑是把小说原著传达得最深广的途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固守原有的思维,对于小说的创作和传播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所以,身份认同很重要,也就是说,当我成为一名内容的创作者,我所创作小说,也期望能通过影视媒介来传播这个小说。
其次,影视剧作品和小说作品一样,良莠不齐。但是我们客观地看到了,三十年来影视作品的快速发展,其中不乏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闯关东》《北平无战事》《大明王朝1566》《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优秀的作品。这些编剧作品的故事构架,事实上比部分长篇小说作品更牢固,更见内涵,更有丰富生动的人物,更能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小说和影视作品其实是互通的,特别是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更加亲近。在我浅薄的认知里,艺术院线的电影,相当于用影像在创作小说。所以我认为,文学和影视更应相互依存,取长补短。文学是影视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影视创作当中应该保持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次,影视行业经历了洗牌的阵痛,当年曾经的神剧早已不见,扎实做剧,以内容为王已经成为影视界长足、良性发展的共识。那么,最近哪些纯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接下来的纯文学与影视结合从内容上看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如已开机的滕肖澜小说原著并编剧的《城中之城》,已播出的陈彦小说原著的《装台》以及陈彦即将开机的《主角》,已播出的余耕小说原著的《我是余欢水》(原著:《如果没有明天》),已播出的赵德发小说原著的《经山?!?,梁晓声的《人世间》,将启动影视改编的李洱的《应物兄》、王蒙《这边的风景》等等……我们可以看到,纯文学作品的改编正在往好的势头发展。因为纯文学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文学根基,提供了扎实的电影电视剧所需的养分,使得改编更容易成功,特别是更接地气。而不会像网络小说IP改编那样,相对会偏向于悬浮剧的方向。
不同艺术样式、人与艺术之间美好相逢
一个伟大繁荣的时代,一个良好的影视创作环境,让传统文学作品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百年党史中无数平凡又不凡的人物与故事,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的沧桑巨变,都是创作者们挖掘不尽的创作富矿,是“描摹当下”的最佳素材。
网络小说、通俗小说和纯文学小说,在影视改编之路上,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和长短。而纯文学坚守的思想性和文学品质,以及故事质地的优良,使得和影视化之间的距离变得更接近,被选择的余地更深广。作为一名小说家和编剧,我十分期待纯文学重回在影视作品改编中的重要地位,迈进一个繁荣与共赢的年代。也期待经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她的读者和观众群体,能够达到高度重合或者完美统一。期待各种美好的相逢,各种文艺样式的相得益彰,相互比照,并且都能在这样的时代里长袖善舞,天光云影共徘徊。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