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渚埠桥夜景 蔡夫君 摄
■包倚嘉 何巨江
中国的文化从桥的这一头延绵到桥的那一头,有写不尽的小桥流水,吟不完的人生画卷,在诸暨有一座老桥因其独特的名字和迥异的造型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就是茅渚埠桥。
茅渚埠桥是浦阳江上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历史也比较悠久,至今已有千年。明代以前,茅渚埠是一个官渡,由官方负责经营。后来为了通行方便修建了一座简单的木桥。明代诸暨县令刘光复撰有《茅渚步桥志略》:暨城下五里有茅渚步,当两江之分冲,实阖邑之要津。沙河下不可累石,小舟又难逆涛,即插桩架木为桥,动费数十金。未逾年而又已朽蠹。甲辰岁,予再督,石埂日临其地,一时同事者咸愿捐金,共造坚好……明代万历年间经过多次重修,因为木桥结构简单容易腐蚀,当时乡贤还捐了不少义田,专门用来维修这座木桥。到了清代康熙年间(1708),由乡贤等人捐资改建成为石桥,一直到清末。据《章志》记载:康熙辛亥,知县蔡杓重修,仍清理官田,以备修筑。《公举事实》记载:乾隆二年,生员郭泮捐田二十亩,以备岁修。构僧舍于渚畔,兼舍茶汤。
当时比较重要的桥都是有桥钱的,这是为了保证桥梁能够得到正常的维修,通过县政府和民间乡贤一起出资捐义田来保证桥每年的维修经费。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茅渚埠桥在当时对地方的重要性,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受战争的影响,桥身木结构被侵蚀得面目全非。1953年,诸暨县人民政府对这座桥进行了第一次重建,采用的是木排架接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诸暨城区修复的第一座桥梁。1967年,改建为2孔34米钢筋混凝土的石板桥。距离这次最近一次重建则是历时三年建设,于1994年1月竣工。
如今,浦阳江上已经建有多座桥梁,它们都很年轻,但茅渚埠桥却有着深厚的积淀和文化内涵,除桥梁本身发挥的通行功能外,它更多承载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
为了纪念一代代诸暨人的生活点滴与奋斗史,传承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理念,原浣北社区在2020年9月更名为茅渚埠社区,社区以桥为名,取意于联结与传承。为展现茅渚埠桥文化,社区打造了一面特色历史文化墙,记载着各个重要时期茅渚埠桥的风貌与变化,时刻用桥文化影响着社区群众:一座桥虽已久经风雨,却一次次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时代。而茅渚埠社区也将以传承与发展的姿态迎接新时代之下的社区发展,践行为民办实事的服务理念,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效率,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像这座古老的桥一样,不断发展自身,去承载人民的脚步,去承载时代的脚步。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