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冰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皆会给世界带来连锁反应,犹如蝴蝶效应。而白话文便是“蝴蝶效应”中那只煽动翅膀的蝴蝶。
一
玉兰儿在《有情月色》里说:“孙郁对文学在各个时期的脉络理得比较清晰”,在此,我也深有同感。
《民国文学十五讲》其实就是一部简易的民国文学发展史。孙郁对“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新文学的起点”“旧派小说”“旧诗词的余晖”做了细致的分析;再对“新诗之路”“学人笔记”“梨园笔意”“左派小说”“草根与政治”等各种文学形式和代表人物在新文学大环境的发声及社会影响,进行讲解,另拔出六讲对鲁迅、老舍、曹禺、沈从文、萧红、张爱玲等六位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及作品特点做了深度解构。
在我觉得,整个民国文学发展及动态,都是在陈述从白话文替代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的过程。不得不说:变则通达,易旧而万物生。
二
清末,文言文已无法代替民众发声。一部分人去域外求学,致使西学东渐,一种民主、自由、崭新的表达方式开始萌芽、生根。
白话文之前,识文断字只是一部分人的专利,读书也是一件神圣而具高度的事情,文言文的讳莫如深,除了那些“之乎者也”一族,当下的吾辈又有几人能说皆懂。白话文入文,立即获得了众多的和声。
孙郁在“新文学的起点”里写到:五四以来的文学注入了新风,那是叙述主体的位移所致,有学者将此定位于“谈话风”的建立。刘绪源先生说:“‘谈话风’不仅是最为透明的,同时也是最为综合的,它不是仅让你专注于某一项,而是让小说的、诗的、理论的种种要素全部融入自己的性情里,也就是一种全人格的表达,亦即前人谈到‘文人传统’时所说‘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p>
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白话文密切相关,当它成为传播文明的主要途径时,世界必然发生巨大的改变。我身边亦有一大群写作者,他们熟稔地用白话写诗、写小说、写散文。为自己发声,为世界塑形,用这种妇孺皆懂的表达方式为人类留下无数完整隽永的文本。
新文学所推崇的语言无障碍表达,我想,这亦是一个文明古国从衰落重新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新诗发展至今已百年有余,当下诗坛更是一片繁盛。草根、学者、商人、工薪阶层都有人投入到现代诗歌的创作队伍中,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现代激情。
用简洁明了的新诗为生活存档、为世界描红,这是当下每一位诗人都在重复做的事。我亦小庆幸自己能够喜欢上现代诗,亦喜用简短的语言截取时间遗落在世界的碎片。
孙玉石在《新诗十讲》里提到:“中国新诗的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挣脱传统诗歌文言用语和韵律形式束缚的要求下,接受西方现代诗歌影响而进行创造的。如何在外国与民族诗歌艺术营养的双重吸收中,寻找和沟通中西诗歌艺术之间的深沉联系,建立现代民族诗歌新的道路和规范?!?/p>
新诗初始,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许多文人都积极尝试新诗写作,经过不断创新、发展,中西文化结合的碰撞中,民国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英国安诺德说:“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
象征派的李金发;新月派的徐志摩、闻一多;湖畔诗社应修人、汪静之;还有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都有许多优秀的诗歌传世。
闻一多的《死水》;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冯至的《十四行诗》等新诗,都是镌刻在民国时间光盘上的烙印。
这个篇章里遗漏了一位我喜欢的诗人。新月派的卞之琳,他的诗歌亦有很多读者,他的《断章》我尤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p>
孙玉石说: “一旦读懂了《断章》,富于想象的读者都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
四
《宇宙的尽头》提到: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存在,宇宙亦有终点,会寿终正寝。
语言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文学,则是一种以有形证无形,无形证有形的默认。当它在某一个时期发生改变时,世界亦会随之倾变。而文言文一直是象牙塔里士大夫的专用术语,它从中心区域走向边缘地带、继而行至落寞,这应该也是前人们始料未及的。
语言表达的重新定位,促使民国的文学天空骤然升起许多熠熠生辉的新星,他们的光芒不但照亮了民国的天宇,亦点燃我们黑色的眼睛。
在我觉得,鲁迅是一颗具高度、亮度、智慧于一体的无法复制的星体。
孙郁说:“鲁迅是人们最熟悉的名字,又是最陌生的人”,这缘于他的知识驳杂的原因。他的一生藏书有14000册之多。其间除了文学之外,有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知识谱系的全面性藏在其文本的背后,这就是刘思源说的:“鲁迅的伟大在于有暗功夫,”而这样的暗功夫所诠释出来的文本,是其他文人所不具备的。
孙郁还说:“他同一时代一些学者和作家读过什么书,我们很容易知道,比如胡适和周作人读的书非常多,从其学术和随笔都能看到。”
鲁迅懂德文、日文、英文、俄文。他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翻译了15个国家77名作家225部(篇)作品。14000、225,这些数字及他的原创作品,令人惊叹咋舌。
我一直在疑惑,他是如何运用时间这个法器的?短暂的一生,可以博览如此多的书籍,创作如此多的作品。
很多文学家的一生都会创作很多作品,这让我想到绿油油的韭菜地。不停的割,不停的生长、出新。我特别想找到一本书,就是关于他们的日常时间分配表,或许我可以从中复制一小部分。
五
1800年的亚历山德罗-伏特发明了第一节电池,从而给世界带来了持续不断而可靠的电流能源。他并没有想到几千年后,人类对电的开发利用,延伸出一系列与电相关的生产力和科技产品,加快了工业时代的迅猛发展。而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催生了数字化时代。音像说更是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速度和广度,它就像一面万能的魔镜,可以照见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亦让我们在地球之外的虚拟空间复制了一个繁华的宇宙。
如电能源一样,新文学的推崇让“话剧”这个西方的物种,也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沃土落地生根并开出东方的花朵。
抛弃了文言文的镣铐,新文学就开始了自由的行走或是翩翩起舞。曹禺亦是东方话剧王国升起的另一颗明星。他是民国话剧艺术的良知,其智性里保持了新式知识分子创造性的独思。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的问世,让中国的话剧作品开始具有精神深厚的品质。孙郁说:“其悲剧创作,及给文坛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p>
那些作品,是一代人的印记。
六
新的文学表达模式,直面每一个阶层?!袄嬖啊痹蚴恰昂вΑ贝挠忠桓霭蹇?。
“戏剧,戏曲”雅俗并存,它是语气与“布尔乔亚”阶层不同的文本。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在百姓那里是文化的英雄。
齐如山,一颗从古老的“梨园”升起的星体,他是中国代表性的“梨园”笔人,精通西学,系梅兰芳御用编剧人,与梅兰芳合作推出了诸多作品:《嫦娥奔月》《贵妃醉酒》《木兰充军》《洛神》《西施》《霸王别姬》等,不但深受百姓喜爱,且亦被洋人称妙。
齐如山在《说戏》里提出戏剧改良的几个思路,见出他的戏剧美学基本格调:
一、词曲有文不雅驯之处,雅俗应适度。
二、旧戏的锣鼓过于喧闹,应起伏有变才是。
三、戏院设置不够现代,空气流动和舒适度不够。
四、前台布置不甚合理,有时过于单调。
五、角色装束随意,不太讲究。
六、角色信用知识差。
并总结说:鄙人这一套话,仿佛尽抬举外国、诽谤中国之意。外国有外国的好处,中国有中国的好处。
以他山之石攻玉,打破戏剧桎梏,延续开流。这契合了五四新文化的思维;坚持戏剧的改良,把西方的神话戏、言情戏带入中国戏中,为新文学的渗透和推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
约瑟夫·博伊斯有过:“艺术包括了艺术和反艺术”的提法,它同样适用于文学。而胡适说:“中国的文言文是个半死的语言,白话文是活的语言?!痹谖揖醯茫饬骄浠坝心承┗ブさ男Ч?。
新文学的出现,何尝不是对古典文学的背道而驰。然而这样的逆向行驶,更趋向于大众、利于时代发展。
白话文盛行,受益最多的是吾辈。文字是交流思想、传递讯息、宣导科学和传播文明的载体,每一位公民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懂一本书,欣赏一篇文,这大大提高了社会和谐进步前提的共性。短暂的一百年,辞旧迎新到民富国强,这和白话文的普及应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发现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世界发展延续的过程,想到方能做,做了方能兴盛(易旧万物生);世事皆在心中,世界亦在眼里,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