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每至盛夏酷暑之际,人们或利用自然环境避暑,于是深藏于山林的古寺、天然形成的洞穴等,就成了避暑的好去处;聪明的古人还就地取材,发明制作消暑用具,如利用竹篾编凉席、用麦秆制作麦草扇等;此外,在屋舍周边遍植竹林、树木等植物,营造可遮阳纳凉的空间。

  浏览诸暨古代艺文大家的诗文、画作,从中我们可以获悉古人消暑的各种方法,现汇三题,以解酷热。

  竹夫人

  竹夫人非人物,而是一个老物件。

  很久以前,人们利用竹子剖成的竹蔑编制席子,每当夏季,乍一躺到这样的席子上,顿觉清凉无比,因此竹席也有凉席之称??商删昧?,大面积的肌肤与席子亲密接触,便把凉席也烘热了,于是聪明的匠人便发明了竹夫人,这仍是用竹篾编制的,状如竹笼的镂空长圆柱体,酷暑之时人们与它相拥而卧,时不时把手臂与大腿搁置其上,闻着竹篾淡淡的清香,感受着竹子清凉的触觉,而镂空的设计更利于空气的流通,有了竹夫人的陪伴,便觉凉爽了许多。

  竹夫人最早可能出现在唐代,由于此老物件用于夹膝而卧,于是人们一反盛唐的浪漫之风,只是通俗地直呼其为“竹夹膝”,唐代众多的著名诗人都描写过它,如陆龟蒙曾将竹夹膝赠予皮日休,并赋诗一首《以竹夹膝寄袭美》:“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傲俎∠衅驹?,好向松窗卧跂风。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添君雅具教多着,为著西斋谱一通?!逼と招菔盏胶糜颜飧鱿罾裎锖?,非常喜欢,于是和韵《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以谢:“圆于玉柱滑于龙,来自衡阳彩翠中。指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大胜书客裁成柬,颇赛溪翁截作筒。从此角巾因尔戴,欲人相访若为通?!?/p>

  而“竹夫人”这优雅之名则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在《送竹几与谢秀才》有诗句“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木上座”古代指木制的手杖,而此句中的“竹夫人”,苏东坡原指竹子做的可以用于搁脚的低矮案几,后来人们觉得此名用于竹夹膝更为合适,于是从宋代开始就这样叫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元代诸暨的诗文大家杨维桢也肯定得过竹夫人的好处,于是专门撰写了一篇《竹夫人传》的假传体或物传体文章,收录于其文集《东维子集》中,文章精短,先是寥寥几笔描写了竹夫人的形貌,“夫人生而瘠如篾器,成将作匠之罗织。巧慧其中,玲珑空洞无他肠。又善滑稽圆转,虽与人狎,其情邈然如木偶氏”;接着立场坚定地反对黄庭坚对竹夫人的歧视,“尝见聘赵氏子,充家奴畜之。豫章黄太史庭坚闻其人,作诗谑之,以为憩臂休膝辱夫人,而况又奴之乎?夫人亦犯而不?!?,说的是宋代有个诗人叫赵子充,写了一首《竹夫人》的诗给黄庭坚看,黄庭坚认为,夏天用竹器来取凉,作“憩臂休膝”之用,这不是夫人的作为,于是作诗二首,其中有句“青奴无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意即取名为“青奴”更妥;最后杨维桢又不吝笔墨地对“她”大加赞美,“夫人自以家世素清节,终耻屈身于人;铅华眉黛,弗之御矣;虽荆钗棘簪之微,一皆弃斥。而王后嫔妃下至公卿丰执事,无不器重之,召亦无不往。然所在抱节,终身未尝少污其洁”。

  及至20世纪中叶,诸暨民间还偶有人使用竹夫人消暑,此后便无人问津了,曾经被历代诗文名家歌咏与赞赏的消暑用具,此时已年老色衰,被人弃置于墙角与杂物之间,而如今则已难觅其芳踪了。

  青莲寺

  寺院多筑于深山密林之中,这样的清净之所与清凉之处,便常常成为古代官吏与文人静心修学、避暑纳凉之地。

  初建于唐大中八年的宝寿寺及后来所建的滴水禅寺地处十里长山白杨尖之南麓,因去城不远,所以香火繁盛,闻名于诸暨。而与宝寿寺背山而设的青莲寺,历史更为悠久,据《光绪诸暨县志》载:“青莲寺,晋天福四年建,初名碧泉院,宋至道二年改今额,后渐芜?!痹谒渭味昙淙沃铘呦亓畹牧醪ㄗ只拗┰凇肚嗔卤恰芬晃闹?,记录了开元乡(今属大唐街道)慎叶村的慎万户、慎宗玘分别在宋建炎四年、宋淳祐十二年捐田地山数百亩扩建青莲寺的详细情况,并叙述了青莲寺的地形地貌:“去州治不十里许,上连宝寿之静土,下接五峰之山脉者,青莲禅寺也。四山环顾,中若宛坵,远盼若无路可通,近往阅之,仅一道以通出入?!倍撩骷尉改昙?,寺庙因年久失修而倾圮,由僧人道林发起重建。

  虽然青莲寺的历史更为悠久,或许因深藏在白杨尖之阴的金兴岗中,却少为人知。寺庙掩映在密林之中,右侧为高耸的岳峰,寺前小道旁依山势依次排列着三个俗称蓼塘的池塘,即里、中、外三个伏龙池,山下则有一条名为潄云溪的小溪,青莲寺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人处其中恍若隔世。清康熙四十年任诸暨知县的朱扆(字界陶)曾在盛夏之际游览至此,留下了《六月既望游青莲寺》诗二首:“万山环翠水千章,一路寻幽到上方;隔岸人看骑马客,当门僧凿养鱼塘?!薄安阈θ奘睿橛昀词币孀粤?;共煮清泉消永日,如棋世事且相忘?!庇墒饪芍?,当时离县城不远的青莲寺是一处极佳的避暑胜地。

  而在明隆庆六年,诸暨的另一位古代诗文大家骆问礼也曾偕友人沈资、郦文相、徐有悦、朱良弼在这寺院中小住,一起纂修诸暨县志,也就是流传后世的《隆庆骆志》。在修志的闲暇时光里,骆问礼散步于庭院之中、山间小道,徜徉在潄云溪边、伏龙池畔,尽情地欣赏着这里清幽的山水风光,吟诵了《寓青莲寺诗》四首:“禅关藏僻坞,栖息幸多缘;竹径萝缠磴,松林藓甃泉。落霞时满院,啼鸟自依筵;心事山灵在,逢人不敢宣?!薄氨д砝唇鸾?,悬车篆石经;山根秋水滢,树杪夕阳停。世路头先白,乡人眼尚青;不须留五尺,说法有龙听。”“野情原似鹤,春色又开花;柘岸绿池曲,蔬畦傍垄斜。小园新果熟,别院短墙遮;笑傲论心旧,还同看莫邪。”“冉冉岁华侵,谁还识此心?峰头舒远啸,泽畔抚清琴。继粟惭朝夕,操觚怅古今;风云忆天上,梁甫不成吟?!?/p>

  现在青莲寺又再次得以重修,寺宇轮奂,巍然矗立在原址上,在这样酷热难耐的季节里,不妨去青莲寺走一走,感受一下骆问礼、朱扆所描述的诗意,定能心静而不躁。

  蕉荫下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数米,蕉叶宽大,与树木相比,其生长速度极快,既可作观赏植物,也可遮阳纳凉,芭蕉旺盛的生命力与坚韧的品质,以及挺拔的美姿,受到了历代文人和艺术家的青睐,经常作为艺文创作的题材,形成了独特的“芭蕉”意象。

  画家陈洪绶爱莲,幼名莲子,后又自号老莲,荷花是他经常创作的主题,而他对芭蕉的偏爱绝不在莲之下,他曾亲自种蕉,“雨际当移竹,天晴可种蕉”“桃花雨已过,好听黄梅雨;却把草亭除,都种芭蕉树”;他曾仔细观察着风中的芭蕉,“茅屋周遭都树蕉,呼风呼雨带松涛”;“老夫爱听雨芭蕉”,在雨中陈洪绶曾惬意地听着雨打芭蕉优美的节奏。

  除了吟诵诗作外,芭蕉自然成了陈洪绶画作中的主角,他曾创作过大量与芭蕉相关的作品,如绢本图轴《蕉林酌酒图》,也作《蕉荫烹茶图》,图中芭蕉荫浓,湖石剔透,高士坐于石几旁,正在品尝美酒,下侧两位侍女正在煮水烹茶,画面中有书卷,香炉,古意纵横;《仿唐人蕉荫赏古图》画面中芭蕉荫下,太湖石畔,一高士坐在天然石几上执扇赏画,有童子捧杖侍立,高士浓眉粗髯,面容奇古,画笔粗劲拙重,与晚年圆韧如铁丝者有异而神韵贯通;《蕉荫丝竹图》,设色绢本立轴,纵154.5厘米,横94厘米,画面描绘的是夏秋之际,两位高士在蕉荫下谈经论道的情景,其中奇石假山和芭蕉背景占了画面大部分,边上还有一贵妇执扇端坐在凳子上,其身后站立着两侍女,贵妇前侧,一女子面向高士,跪坐于铺着蕉叶的地上,手握乐器正在弹奏;《品茶图》又称《停琴啜茗图》,画面典雅简洁,人物造型高古,衣纹细劲圆润,在这幅作品中陈洪绶特意将自己喜爱的荷花与芭蕉作为画面的道具,据说席地坐在宽大的芭蕉树叶上的听者便是作者自己,而在插着荷叶与荷花的花瓶边上的操琴者则是他的好友张岱,此时,琴弦歇,茶正熟,两位友人手持茶盏,四目相视,正闻香品啜,耳边琴声犹在,真可谓蕉荷消夏处,停琴啜茗时,闲心与逸兴,长夏得淹留??梢哉庋?,陈洪绶几乎画遍了在蕉荫下的各种闲情逸致。

  遍植芭蕉树,然后在蕉荫下品茗、读书、听琴、酌酒、赏古,这应该就是老莲在一个时期里盛夏消暑纳凉的生活常态,画面中的高士似乎就是作者本人,陈洪绶真正实践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