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宅”在家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都是家长关注的首要问题。恰逢炎炎夏日,游泳、戏水是很多儿童心神向往的玩乐项目,但层出不穷的“溺水”事件也牢牢揪住家长们的心。学校放假,学生安全不放假。如何筑牢“溺水”防护的安全线,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需要家长自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家庭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学校”,除了给予孩子必要的物质关心之外,务必要加强监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尤其是对节假日、周末、和孩子结伴出行时的安全管理;经常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传授一些求生应急技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其次是提高学校对溺水事件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有些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不甚重视,仅仅止步于“告家长书”、“公示信”等书面材料的“家长签字”上;有些学校频频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安全模拟”、“网课作业”等多样体验,但仅停留在“空有形式、没有实质”的表面,没有与学生、家长形成有效的互动沟通。只有多问学生、多测实效,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多沟通、相互配合,让学生自身牢固树立“溺水”防护意识,才能让安全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再者,需要加强镇(乡)、村(社区)等分管地域的社会合力。各镇(乡)、村(社区)经常性地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内的河道、水库、池塘、沟渠的安全隐患进行溺水隐患排查,对缺失防护措施的河道、水库、池塘、沟渠及时整改,设立醒目的防溺水警示牌;加强对上述区域的人员巡查,并在河道、池塘、水库周围的人流聚集地放置语音喇叭、电子显示屏、宣传横幅等,通过屏幕轮放、语音播报等多方式地进行溺水安全宣传提醒。此外,也可结合片区网格管理的职能,安排网格员不定期对网格内留守儿童进行摸排和上门走访,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关注。
最后,也可以参考一些地区的优秀防护经验,例如可以考虑把学生安全纳入城镇的社会风险隐患系统进行管理,全面排查学生安全隐患点、评定隐患等级、做好提醒警示;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等社会救助力量作用,构筑起中小学生溺水预防救护的安全网络;开展防溺水宣传车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对防溺水“六不”要求滚动宣传,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防溺水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大唐街道 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