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牮
??都说如今的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着这样的方志出游,不是一堂很好的文化课吗?
??这个正月,连外来建设者都留下来过年了,为的就是减少流动、防控疫情,我还有什么理由向往外面的世界?然春光不可负,前后几个休息日,我按着志书的导引,徒步东和的山水间,切身感受百年前修志者的良苦用心。
??从卓溪到吉竹坑,是费时最多的一次远足。
??许多人以为卓溪是因为卓姓聚居而名。其实不然,卓溪原名左溪。这种谐音转换是地名更改的普遍现象。如吉竹坑,山水志记作“荚竹坑”(而《诸暨地名志》以为,此处“地处山坑,山多策竹,故命名为策竹坑村”。后为书写方便,将“策”改为“吉”);王六家坞原为“黄龙家坞”,赵姓从赵家迁入,自然会以赵宋后裔为傲,后来要与所有旧文化切割,只能“夹着尾巴做人”;陈篁原名“陈王”,是为陈姓迁居王村而名,因重名改“篁”,意为竹多。而左溪之源“娄峒岭”,不知何时成了娄岗岭;沿途有“卓家岭”,如今成了祝家岭(脚),我以为这是记录者在某些重要载入节点的失误。
??左溪的上中游,除娄岣等水外,支流不算太多,腹地也不广,沿线村庄集中在一条长长的山弄里,生存空间甚是逼仄。村民建房,自然要选择向阳的山坡。因为地势陡峭,后一户人家的台阶常常处在前一户屋顶的位置,远看,宛如山城的局部图。甚至,还有被“逼”到溪流对岸山坡阴面的,光照严重不足。
??当然,溪那边还有些许土地需要耕种。于是,有了众多的桥梁。左溪的这一段,光是县志记载的桥,就有上蔡水汇入后的三溪桥、施家坞水汇入后的大坑桥、卓家岭水汇入后的双溪桥、娄岣水汇入后的格溪桥、梅园岭水汇入后的双石桥。
??今天能见到的桥梁就更多了。溪头村有清末的紫山桥,王家宅村有清嘉庆间的燕山桥、光绪间的镇宅桥,朱村有咸丰间的块木桥,卓溪村有乾隆间的太平桥、光绪间的卓溪桥,等等。从文保部门的古桥名录看,全市八十一处,东和一乡占了十三处之多。
??真有一种“直把山乡比水(桥)乡”之感。
??当然,这个名录是不完整的。在施家坞村口,保存完好的积善桥就不在此列。桥头有块简易的碑,称该桥“从清朝至今历经300多年光阴,是一座藤蔓缠绕、奇台(我怀疑是“石”之误)遍布、静朴古幽的古桥”。撇开年代不说,这桥倒确实是一道风景。桥头有两棵古树,村民称之为“溪盖树”,说是青龙、白虎守卫着桥梁,甚或整个村子。有树根爬上了桥面,桥与树已经融合在一起。桥的碑文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显得很有个性:“年代久了,桥就有了自己的语言,自身的性格,有些我们能懂,有些我们正在懂。它并非单纯地矗立,单纯地任人通过,单纯的背后,是那么多的情怀。桥有了灵性,也就有生命。它见证着村里发生的一切,随村里的人家,一起悲,一同喜。桥至今依然在。也许,有一天它会倒塌,试问,还有什么比倒下更有力,更有力地诠释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意义?!?/span>
??网上有句调侃话,说他人看到的风景就是自己的贫穷。而这篇不拘一格的碑文,平添了我对艰难生存于此处并不懈奋斗之先民的敬意。
??沿途走来,我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向阳而且平缓的山坡,多成了祖宗的坟地。这大概可谓山民敬宗睦族、克己慎行的写照吧?
??附带说一句,对古树感兴趣的朋友,陈篁村的三角槭、冯蔡村的雄香榧不可不看,都在路边上,很方便。
??说完左溪,我们来说说右溪。
??如果说山水志对左溪多“表山之胜”(甚至连“胜”都算不上,也就“状”而已),对右溪,则多“游览之助”了。它的流经之地要比左溪开阔,或者说更适于生存,也就更多些文化遗迹。
??左溪的源头在竖龙山?!爸涟俗智?,称八字桥溪”。绍兴城里也有八字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其实是两座引桥。东和八字桥则是两座主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今所见者,系清道光年间周维垣重建。桥身两侧有石刻,“道光八年二月”“周魁廿九公重建”等字样依稀可见,后者想必是周维垣的字第。村以桥名,有旧屋台门、大厅台门、里厅台门。村人以里厅台门为衙堂,传说主人七太公当过官,概在退休后以族长身份治理村务,背后有一条弄堂,是“退堂”后所走之路。村口有大樟树,树龄在六百年之上。当年“破四旧”,大樟树也在列,有村中老人跪求,才幸免于难。这样的历史遗存,何时才能无须跪求而延续生命?
??八字桥溪“过大林,名步溪,一名龙溪”。十多年前并村,上、中、下步溪三个村合为龙溪村,谁都没意见。龙溪源出上梧岗,流经蕉坪,有明嘉靖年建的云谷庵;出下步溪后,流经花园庙,“俗传庙址为李将军花园,明嘉靖间辟荒址为庙,庙下有潭,名落马潭,潭右有落马石……”如今,只有若干地名犹存。好在现代人对文化的要求并不高,能吸口新鲜空气就心满意足了。龙溪人也聪明,在村口做了块“南宋古村”的牌子,还仿照某地,撰出一句“听着溪声游古村”的口号,煞有介事地提示,此处看什么,彼处看什么。在我看来,撰写山水志者不怎么当回事的几株枫香,构成的所谓“古枫香群”最有诗意。毕竟,站在树下,你是在与一个数百龄的生命对视,甚或对话。
??1992年的“撤扩并”,也就过去三十来年,已有很多人不知大林曾是舞凤乡政府的驻地了,更不要说这里是明新会县(在广东)丞周于德故里,以及他的长寿居。这里,还曾有华藏庵,挂明万历年间所铸之钟;有梅子庵,立明天启年间所撰之碑。这些都没了,十余年前建起一座东林禅寺,也不知其来由。县志记载,这里还出过义士周国琳。大家都知道刘光复,曾三任诸暨令,为治理浣江总结出“怀、捍、摒”三法,今天我们所说的“上蓄、中分、下泄”,多少受其启发。刘氏因上疏论事,下了大牢。周国琳得悉,徒步三千里至京城,随即上书为刘县长申理,称其“有治邑之长才,必有安邦之奇略;能靖难治之民,必能制难御之寇”,提出愿“以身代光复羁囚”。一位离任的县官,能得到子民如此爱戴,夫复何求!
??今天的闹桥,最富年代感的是一座民国间的桥梁。有民间艺术家“编”了个关于闹桥的故事,说当地姓周的老板行善,造了座桥,想搞个通桥仪式。封桥期间,有去开光的和尚、赶考的书生、成婚的新娘都急着要过桥,到底让不让过、谁先过?周老板煞是为难。过程无关主旨,结果皆大欢喜,“闹桥”之名应运而生。为何说是“编”的?因为闹桥一名,在申屠氏居住此地时就有了。志载,闹桥“为元月泉书院山长申屠性(后来还当过歙县教谕)故里”。又曰,“今尚有子姓居闹桥,减双姓为屠氏”,《坊宅志》也载,“如白屠坞、下屠等村,皆其子孙所居,而闹桥居民皆周氏矣”。都说高手指点很重要,这申屠性就是因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见而奇之,授以为学之要”,成就了他。他与师出同门的浦江戴良(马?;橹铘呤切轮泄闪⒑蟮氖拢┙磺樽钌?,戴所赠之诗,有“君住浣水湄,我家浦川涘”“皎皎沦心迹,匪君当告谁”之句(涘,意为水边)。在当时的文人中间,朱元璋最看重宋濂和戴良,朝廷一声召唤,宋氏屁颠屁颠当官去了,戴良没有。而申屠氏“元末辟本路教授,不就”“晚节益坚,有遗世独立之概”。他们是同气相求的。
??右溪流经吴陆阪,至牯牛堰,堰北有村,以堰名,后改作“古有贤”。又,“绕九龟山”,志曰:“九峦平列如龟,故名?!标襞Q叽甯淖鞴庞邢停挂膊皇敲挥欣碛伞饫锞殴晟缴显嶙旁炊扛笔雇豸?。黄溍为他作墓志铭,称他实干,在督办富安场盐税时,“场距海远,潮不时至,盐丁负水取卤,力疲而赋不充”,是他“凿渠以通海潮”;夸他忧民,擢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光是绍兴就议减盐税五千六百余引。所以铭曰:“惟士先志,惟官先事。志不可夺,事乃有济。表表王公,时之伟器?!?/span>
??左右溪汇合于丫溪桥,始称栎溪,即枫桥江支流栎江。如今,已成为永宁湖(水库)的尽头。
??想想,永宁湖之源,流淌着勤劳善良、诗书传家、热心公益、尚义崇礼的因子,此湖、此地怎会不永宁呢!
??
?
??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吸取以前修志“载山水如计簿然,散而无纪”的教训,做了一次工程浩大的尝试,就是“挈山之纲以溯水之源,沿水之流以表山之胜”,在没有测绘、图像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以山为参照物,寻溯水之源头;沿着水之流向,依次呈现地貌,生生地用文字记录的方式,绘就了一幅全景式的诸暨山水图。尤其是,“城市村镇、关津桥梁、寺观祠墓,亦各附书。金石文字、游记题咏,悉以类从,以为游览之辅也”。??都说如今的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随着这样的方志出游,不是一堂很好的文化课吗?
??这个正月,连外来建设者都留下来过年了,为的就是减少流动、防控疫情,我还有什么理由向往外面的世界?然春光不可负,前后几个休息日,我按着志书的导引,徒步东和的山水间,切身感受百年前修志者的良苦用心。
??从卓溪到吉竹坑,是费时最多的一次远足。
??许多人以为卓溪是因为卓姓聚居而名。其实不然,卓溪原名左溪。这种谐音转换是地名更改的普遍现象。如吉竹坑,山水志记作“荚竹坑”(而《诸暨地名志》以为,此处“地处山坑,山多策竹,故命名为策竹坑村”。后为书写方便,将“策”改为“吉”);王六家坞原为“黄龙家坞”,赵姓从赵家迁入,自然会以赵宋后裔为傲,后来要与所有旧文化切割,只能“夹着尾巴做人”;陈篁原名“陈王”,是为陈姓迁居王村而名,因重名改“篁”,意为竹多。而左溪之源“娄峒岭”,不知何时成了娄岗岭;沿途有“卓家岭”,如今成了祝家岭(脚),我以为这是记录者在某些重要载入节点的失误。
??左溪的上中游,除娄岣等水外,支流不算太多,腹地也不广,沿线村庄集中在一条长长的山弄里,生存空间甚是逼仄。村民建房,自然要选择向阳的山坡。因为地势陡峭,后一户人家的台阶常常处在前一户屋顶的位置,远看,宛如山城的局部图。甚至,还有被“逼”到溪流对岸山坡阴面的,光照严重不足。
??当然,溪那边还有些许土地需要耕种。于是,有了众多的桥梁。左溪的这一段,光是县志记载的桥,就有上蔡水汇入后的三溪桥、施家坞水汇入后的大坑桥、卓家岭水汇入后的双溪桥、娄岣水汇入后的格溪桥、梅园岭水汇入后的双石桥。
??今天能见到的桥梁就更多了。溪头村有清末的紫山桥,王家宅村有清嘉庆间的燕山桥、光绪间的镇宅桥,朱村有咸丰间的块木桥,卓溪村有乾隆间的太平桥、光绪间的卓溪桥,等等。从文保部门的古桥名录看,全市八十一处,东和一乡占了十三处之多。
??真有一种“直把山乡比水(桥)乡”之感。
??当然,这个名录是不完整的。在施家坞村口,保存完好的积善桥就不在此列。桥头有块简易的碑,称该桥“从清朝至今历经300多年光阴,是一座藤蔓缠绕、奇台(我怀疑是“石”之误)遍布、静朴古幽的古桥”。撇开年代不说,这桥倒确实是一道风景。桥头有两棵古树,村民称之为“溪盖树”,说是青龙、白虎守卫着桥梁,甚或整个村子。有树根爬上了桥面,桥与树已经融合在一起。桥的碑文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显得很有个性:“年代久了,桥就有了自己的语言,自身的性格,有些我们能懂,有些我们正在懂。它并非单纯地矗立,单纯地任人通过,单纯的背后,是那么多的情怀。桥有了灵性,也就有生命。它见证着村里发生的一切,随村里的人家,一起悲,一同喜。桥至今依然在。也许,有一天它会倒塌,试问,还有什么比倒下更有力,更有力地诠释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意义?!?/span>
??网上有句调侃话,说他人看到的风景就是自己的贫穷。而这篇不拘一格的碑文,平添了我对艰难生存于此处并不懈奋斗之先民的敬意。
??沿途走来,我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向阳而且平缓的山坡,多成了祖宗的坟地。这大概可谓山民敬宗睦族、克己慎行的写照吧?
??附带说一句,对古树感兴趣的朋友,陈篁村的三角槭、冯蔡村的雄香榧不可不看,都在路边上,很方便。
??说完左溪,我们来说说右溪。
??如果说山水志对左溪多“表山之胜”(甚至连“胜”都算不上,也就“状”而已),对右溪,则多“游览之助”了。它的流经之地要比左溪开阔,或者说更适于生存,也就更多些文化遗迹。
??左溪的源头在竖龙山?!爸涟俗智?,称八字桥溪”。绍兴城里也有八字桥,“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其实是两座引桥。东和八字桥则是两座主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今所见者,系清道光年间周维垣重建。桥身两侧有石刻,“道光八年二月”“周魁廿九公重建”等字样依稀可见,后者想必是周维垣的字第。村以桥名,有旧屋台门、大厅台门、里厅台门。村人以里厅台门为衙堂,传说主人七太公当过官,概在退休后以族长身份治理村务,背后有一条弄堂,是“退堂”后所走之路。村口有大樟树,树龄在六百年之上。当年“破四旧”,大樟树也在列,有村中老人跪求,才幸免于难。这样的历史遗存,何时才能无须跪求而延续生命?
??八字桥溪“过大林,名步溪,一名龙溪”。十多年前并村,上、中、下步溪三个村合为龙溪村,谁都没意见。龙溪源出上梧岗,流经蕉坪,有明嘉靖年建的云谷庵;出下步溪后,流经花园庙,“俗传庙址为李将军花园,明嘉靖间辟荒址为庙,庙下有潭,名落马潭,潭右有落马石……”如今,只有若干地名犹存。好在现代人对文化的要求并不高,能吸口新鲜空气就心满意足了。龙溪人也聪明,在村口做了块“南宋古村”的牌子,还仿照某地,撰出一句“听着溪声游古村”的口号,煞有介事地提示,此处看什么,彼处看什么。在我看来,撰写山水志者不怎么当回事的几株枫香,构成的所谓“古枫香群”最有诗意。毕竟,站在树下,你是在与一个数百龄的生命对视,甚或对话。
??1992年的“撤扩并”,也就过去三十来年,已有很多人不知大林曾是舞凤乡政府的驻地了,更不要说这里是明新会县(在广东)丞周于德故里,以及他的长寿居。这里,还曾有华藏庵,挂明万历年间所铸之钟;有梅子庵,立明天启年间所撰之碑。这些都没了,十余年前建起一座东林禅寺,也不知其来由。县志记载,这里还出过义士周国琳。大家都知道刘光复,曾三任诸暨令,为治理浣江总结出“怀、捍、摒”三法,今天我们所说的“上蓄、中分、下泄”,多少受其启发。刘氏因上疏论事,下了大牢。周国琳得悉,徒步三千里至京城,随即上书为刘县长申理,称其“有治邑之长才,必有安邦之奇略;能靖难治之民,必能制难御之寇”,提出愿“以身代光复羁囚”。一位离任的县官,能得到子民如此爱戴,夫复何求!
??今天的闹桥,最富年代感的是一座民国间的桥梁。有民间艺术家“编”了个关于闹桥的故事,说当地姓周的老板行善,造了座桥,想搞个通桥仪式。封桥期间,有去开光的和尚、赶考的书生、成婚的新娘都急着要过桥,到底让不让过、谁先过?周老板煞是为难。过程无关主旨,结果皆大欢喜,“闹桥”之名应运而生。为何说是“编”的?因为闹桥一名,在申屠氏居住此地时就有了。志载,闹桥“为元月泉书院山长申屠性(后来还当过歙县教谕)故里”。又曰,“今尚有子姓居闹桥,减双姓为屠氏”,《坊宅志》也载,“如白屠坞、下屠等村,皆其子孙所居,而闹桥居民皆周氏矣”。都说高手指点很重要,这申屠性就是因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见而奇之,授以为学之要”,成就了他。他与师出同门的浦江戴良(马?;橹铘呤切轮泄闪⒑蟮氖拢┙磺樽钌?,戴所赠之诗,有“君住浣水湄,我家浦川涘”“皎皎沦心迹,匪君当告谁”之句(涘,意为水边)。在当时的文人中间,朱元璋最看重宋濂和戴良,朝廷一声召唤,宋氏屁颠屁颠当官去了,戴良没有。而申屠氏“元末辟本路教授,不就”“晚节益坚,有遗世独立之概”。他们是同气相求的。
??右溪流经吴陆阪,至牯牛堰,堰北有村,以堰名,后改作“古有贤”。又,“绕九龟山”,志曰:“九峦平列如龟,故名?!标襞Q叽甯淖鞴庞邢停挂膊皇敲挥欣碛伞饫锞殴晟缴显嶙旁炊扛笔雇豸?。黄溍为他作墓志铭,称他实干,在督办富安场盐税时,“场距海远,潮不时至,盐丁负水取卤,力疲而赋不充”,是他“凿渠以通海潮”;夸他忧民,擢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光是绍兴就议减盐税五千六百余引。所以铭曰:“惟士先志,惟官先事。志不可夺,事乃有济。表表王公,时之伟器?!?/span>
??左右溪汇合于丫溪桥,始称栎溪,即枫桥江支流栎江。如今,已成为永宁湖(水库)的尽头。
??想想,永宁湖之源,流淌着勤劳善良、诗书传家、热心公益、尚义崇礼的因子,此湖、此地怎会不永宁呢!
??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