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武
说起“同山烧”,江浙一带但凡好一口杯中物的人大约没人不知道的。不过要说起同山烧有一个“吉尼斯纪录”叫做“千灶一品”,听说过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好吧,且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叫“千灶一品”?那一天,同山镇一千只烧酒灶一齐点火烧烧酒,一千只蒸锅一起流出了新酒,一千只陶碗装着新酒,一千碗新酒一样地香,一样地猛,一样地醇。新酒摆满一条街,酒香酒色就从街头流到街尾。这就是“千灶一品”!
满街的面孔,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老是少,也不管是干部还是百姓,这里啜一口,那里闷一嘴,都醉得红红的,都笑得痴痴的,都开心得手脚不知道怎么动才好。
难怪酒客们高兴,千中拣一,碰到这样的盛事,天上流下瑶池露,先喝过瘾了再说。
可是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群里有三五个人,眉头百结,像是有什么心事解不开。
这些人不是别人,乃是同山镇从全国各地请来的品酒大师。
品酒大师眉头紧皱?怎么?难道是同山烧质量有问题,大师们不满意?可明明听见他们都在赞叹“好酒,好酒”啊!
酒确实是好酒,问题也确实有问题!
活动的组织领导小王是合作社的头头,看见大师们这副表情,心里头有点不踏实了。刚刚想到陪同的人那里去打听一点原因,大师倒先开口了。
中间那个白胡须飘飘,面孔红津津的老先生头摇摇开讲了:真的奇怪了,想我胡一口品酒也算有点年头了,什么酒没品过?从38度品到65度,从18度品到53度——噢,后面半句话说的是纬度,18度是海南,53度是漠河——就是说,从南到北,所有的白酒都尝过了,不管你酱香清香浓香串香,一口闷进去,酒型酒质酒品酒级全都一清二楚,这“一口清”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今天到这山沟沟里,倒要翻船了!怪煞!怪煞!
小王就笑眯眯上去问了,老师呀,是什么问题难倒了您呢?
大师捋一把胡须:各位都知道一句话,千人千面,你们诸暨还有一句话叫做“人上一百,出奇出格!”这是说任何东西再相像也都有差异。这满街满弄,一千口酒灶,一千位师傅,一齐开烧,一齐出酒,都是刚出的新酒,不勾不兑,技术再好,配方再严格,出来的酒肯定会有不同,到了我的舌尖上,就会有一千种不一样的味道??墒?,可是,你们今天这同山烧,我品了起码有几十个不同的碗——看——鼻头都血血红了——竟然都是一式一样的味道。色,一样的清亮透明、香,一样的清香纯汇、味,一样的醇厚柔和、甘润绵软,滑入喉咙的感觉一样的自然协调、余味爽净。说句自吹的话,我的舌头,就是一个精密仪器,没有酒骗得过我的舌头,可是可是,我都糊涂了,一千口灶竟有一样的品性?简直比大酒厂生产线上出来的还要统一,这真是“千灶一品”,难得啊难得!
小王“扑哧”一声笑出来了!原来是这个问题呀?还好还好!
大师见小王笑得开心,就问,怎么?我这个不是难题?
小王搀着大师的手说,是难题,也不是难题,今天酒吃饱了,我们去喝口山茶,再请老师们看样东西。
说着就到了小王的家里,刚落座,一口茶没喝,胡一口老先生就叫,什么东西,快拿出来看看。
小王到内屋,小小心心捧出一个藤编的箱子来。
这箱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藤条变得黑簇簇的,旧归旧,倒是蛮干净,一点灰尘也不结,看来主人家是经常在开启的。
什么宝贝?几位大师都瞪大了眼睛,胡一口本来已经戴了一副眼镜,又摸出一副架上去,还把脖子伸得老长,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
箱子打开,还有一个小箱子。
小箱子打开,有一个包袱。
包袱打开,有一个卷筒——是个皮制的卷筒,也是黑黪黪的,很古老的感觉。
卷筒里是一幅画。
画是直接画在绢织物上的,看样子没有装裱过,没有天地头,也没有边绫,四角已经有些破损,颜色也很暗淡了。
画面上有一群人物,男女都有,短褐破裙,形容枯槁,一双双眼睛却都炯炯有神,脸上都有愤懑不平的神色。有个壮年的男子,袒着右臂,臂上好像有伤,旁边有个老年妇女,端着一个瓶子,正往男子伤臂上倾倒着什么。
画面中间位置,盘腿坐着一位老者,一手横在胸前,掌上托着一个小钵,另一手立在头边,伸出两指,直指青天。
画的上方题着题头,五个大字“王氏南迁图”,旁边还有两行小字,不大看得清楚,隐隐约约是“尔惟曲蘖,百世不移”。
胡一口大师脸色一变,连忙站起身来,把画在堂桌上摊好,恭恭敬敬躬身下拜。其他几位老师一看,连忙也站起身来,排在胡大师身后,鞠躬如仪。
小王一看这架势,倒着实吓了一头,连忙上前把大师扶起坐好,把一杯清茶送到大师手中。
大师脸上慢慢地还了神色,长吁一口气道:明白了,我明白了!一挥手止住了刚想问话的小王,继续说,你听我讲来,看我讲得对不对。
——这画是你祖上传下来的。
是,是我们族里的。
——是你们祖先南迁时的情景。
是。小王想,画上写着呢。
——那是北宋末年的事,有个九百年了。
是。
——你不要应了,听我讲,讲得不对,你再插话。
好好。
——你祖上为避金兵,举族南迁。一路之上艰难险阻,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终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来到了这里——同山。歇下脚来,一族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偏偏还有一些伤员病号,气息奄奄,急需救治。你祖上——就是这位老者,就下令休息,医治伤员。你看,浇在伤口上的一定是同山……白酒。
老师真厉害,我们族谱上记载的你全都知道。谱上说,南迁时,一路上就靠同山烧,不对,那时还不是同山烧,就靠自酿的白酒疗伤。
——图上都画着呢。你看,这是一丛高粱,也许是自生的,也许也是别的逃难人种的,你祖上看到长得这么好的高粱,就决定在同山落脚发族。
对对,家谱上说,当时全族有几百人丁,祖上决定落脚以后,命各家自购秣秫,自酿烧酒,既当药,也当粮,自力更生,渡过难关。所以,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自酿白酒。哪怕到现在,弄个千灶百灶的一点都不用犯难。
——但是,酒曲却是族里提供的,而且每家每户都是一样的酒曲。
是,因为族上在山西就是做酒的,族里的酒曲是几百年的老曲,用这曲做的酒,有祛湿解毒。防病健身的功效,对恢复长途跋涉后的疲劳大有好处。做酒时,我们全族人规定都要到祠堂里去领老曲。
——?。」丶驮谡饫锪?,一样的百年曲蘖,一样的工艺手法,一样的高粱和水,更重要的,还有一样的民心民意,才能做到“千灶一品”。确实如你讲的,说不容易也容易,说不难得也难得呀。
这个这个,小王有点勿大相信:老师,你怎么全都知道啊?
——画上不是画着写着吗?你看,你先祖一手上指,两个手指直指上天,就是说酒曲酒蘖是上天赐的。他一手捧钵,钵里装的就是百世不能丢弃的曲蘖。
曲?蘖?什么什么?有了曲,还有蘖?
对,你看,这里写着“尔惟曲蘖,百世不移”,前面四个字是上古经典《四书》《尚书〉里面的话,意思是“曲”和“蘖”就像是君和臣,酿酒时缺一不可。你们先祖告诫你们,这“曲”和“蘖”你们百世都不能丢弃。
小王忽然觉得眼前一亮!难怪呀难怪,我们的同山烧虽然酒品酒格都已经和祖先酿的一样,但是在祛病健身上却总是差些效果,难道问题就出在这里?还缺一种“酒蘖”!
胡一口睁大了眼睛:小王,怪不得同山烧醇厚绵远,大气贵重,深得古风古韵!这么说,你们已经掌握了古法的“酒曲”,这是酿酒的“君”,只是还没有掌握“酒蘖”这个“臣”了?
小王腼腆地笑了:族谱上有一首诗,被我们研究出来了,就是“酒曲”的古方呢!
胡一口一把拉起小王的手,激动万分:了不起,了不起,你们太了不起了。难怪你们的酒这么出色!你们做的是古法的原浆酒啊!
小王越加不好意思了,红着脸,可我们今天才知道这画里还有这层意思呢。到底是专家厉害呀!
——不要紧,再接再厉,你们一定能把“酒蘖”也找出来,到那时,你们的同山烧不但是浙江第一白酒,还能是天下第一白酒!相信我胡一口,我说的!一定是天下第一白酒!
天下第一白酒!小王的脸比同山烧还要红了。
故事到这里就算讲完了,不过,只是暂时休息一下,小王他们正在不歇气地攻关呢,到时候,酒蘖问世,这故事只怕越讲越有讲头呢。
责任编辑:骆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