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子
壹
宣何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地方。
当我站在宣何公馆门庭前,看见夕阳一点一点地披挂到它的身上,它像一个安静的老者,吸纳了时间,并且为我们提供了进入驿道历史入口的可能。
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沉浮,浙中诸暨大地安华镇居然还保存着这一处明代急递铺遗址——宣何公馆,它与诸暨急递铺的历史血液交融,生命粘连,无法拒绝地长在一起。
网络时代,在现代诸暨,只要需要,你随时可以向国内外亲友发送电子邮件或手机微信,对方马上就能接收到,省却过去通过邮局寄信带来的长时间等待。现在,传统意义上的书信除了特殊函件,正逐渐淡出百姓的生活。
然而,无论怎样,诸暨古邮史的整个过程无疑是一次漫长而艰险的旅行,容不得丝毫差错,也容不得后人一下子抹去。
当我们企图把记忆托付给某种载体的时候,文字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保存经历的方式。
我不请自来进入宣何公馆,它像一本泛黄的历史书卷,裹在我的身上,让我觉得无比安详、静穆和厚重。记忆,常常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宣何公馆遗迹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与我的文字相遇,还原了诸暨急递铺曾经隐约起伏的历史。
贰
急递铺,又叫急脚递,中国宋代创制的一种传送公文的驿传,由军兴所需而置。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速,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急脚递始于宋代,相当于现在的EMS特快专递。是在北宋对辽金战争中出现的,属于战时通信。南宋时,急脚递日行400里,从成都到临安(杭州)府18天可送到。
急脚递传递过程中有个落脚的地方,叫急递铺。至明代,诸暨境内共有十三个急递铺。根据文书传递的轻重缓急,十三个急递铺分为两类:一是冲要铺,一是偏僻铺。县城以东为冲要铺,共八个;县城以南为偏僻铺,共五个?!肚≈铘呦刂尽罚ň矶そㄖ昧ゆ浯┘窃亍捌躺帷比缦拢骸〕逡似蹋合厍埃ㄚ勐ノ鳎铮ǘ铮?,张驼岭(东二十里),新店湾(东三十里),栎桥(东四十里),枫桥(东五十里),干溪(东六十里),古博岭(东七十里)。司兵各五名。偏僻五铺:桐树岭(南十里),鲤鱼桥(南二十里),寒熟畈(南三十里),李家桥(南四十里),湖头(南五十里),罗岭(南六十里)。每铺设铺舍。
罗岭即现在的宣何村落,宣何公馆则是罗岭最早的铺舍旧址。明朝时,官府在枫桥、长澜、宣何等处建有馆驿、铺舍、公馆等设施,据清康熙《诸暨县志》记载:“宣何公馆,离县六十里。万历辛卯(1591)县尹时偕行创建,尹从淑成之?!?/div>
宣何铺舍最早时有厅三间,厢六间,邮亭(廊)一座,围以外门,门上写有铺名。设日晷以视时刻,挂铺旗以严号令,凡有文檄往来传至铺,必记录于传递记录簿上。铺兵是从厢军(地方部队)中调拨过来的,他们腰扎皮带,带上悬铃,手持缨枪。如有急递,挟着雨衣,持文书出发,夜里拿火把行走。
在婺越古道上,宣何铺作为诸暨最南边寨,任务繁重。铃声传到前铺,前铺铺兵早已出来等候,接到文书,用夹板拴好,使文书不破损,再包上油绢,以防风雪雨水,不使文书受潮湿,就这样一铺一铺传下去,日行三百、四百甚至五百里,直到最后目的地。
驿站传递官方文牍。民间通信靠商人、便人捎带或专差递送。
拿着急件的铺兵在光阴中时隐时现。
叁
即岗逾陵,村里相望。
一条善溪,清清的溪水潺潺地从南向北流动,飞凤山植被郁郁葱葱。宣何地处诸暨义乌间要道,过往客商甚多,也是驿卒邮传过往频繁之处。
宣何公馆坐东朝西,整座建筑群为明清格式的台门建筑,占地四五千平方米,连进五幢,每幢五大间,大小搭配均匀,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厅堂、厢房、小巷、堂屋。陈旧的厅堂曾经显赫过,粗大的柱子表面斑驳不堪,但仍然结实。梁柱、门窗上雕着飞禽走兽等绘画图案,工艺精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黑瓦青墙如旧时水墨,在里面穿行,找寻急脚递的痕迹。人的思绪会不由地坠入时间长河,一千多年的时空仿佛被压缩于眼前。
引人注目的宣何公馆背后是一种特殊的邮驿文化现象,一段很令诸暨邮人骄傲和自豪的邮驿文化轨迹,然而,遥远的历史已经掩盖了一切。在寻访中,我已无法碰上驿卒之类的人,通过它,与宣何公馆急脚递的历史对接。甚至,也无法遇见与急递铺有关的任何遗迹。
倒是在宣何公馆正厅大门边上寻觅到了“太平军劝谕”遗迹。
1933年12月16日诸暨本土半月刊《苎萝》载有莫苡英写的《洪杨遗?!芬晃娜缦拢涸鲁?,奉令下乡,道经属宣何乡之安塘下,蒙栋翁之介,得识公馆主人何栽甫先生,并至其家(即公馆)稍息。安塘下,俗称“公馆”,亦即栽甫先生之住宅,余甚奇,叩以俗称“公馆”之原委,承告曰:“当年洪杨军过境时,曾以此宅作‘公馆’故名”。并为指该宅台门后粉壁上当年洪杨军之遗迹,则赫然劝谕也。此说遮掩了宣何公馆的高古历史,我不以为意。
宣何公馆作为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的风姿绰约,它的动人心魄,它的博大精深,它的不可替代等,都将是永远不变的,作为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产物,它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肆
时光的扉页上,古镇是一首人文相继的诗。
我从最南的宣何公馆晃荡到大东枫桥,挤进诸暨方言里的平仄,越国遗风越来越浓。枫桥,又叫枫桥驿,是以驿路为根的古镇。
史载,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派行军总管杨素攻打聚众作乱之人,杨素自会稽发兵进剿,枫溪渡口军旅频繁,乃在渡口架桥建驿站,枫桥与枫桥驿的地名自此始。唐贞观四年大将尉迟恭至越州,乃重建枫桥。宋时,枫桥已成集市,三里长街已成雏形。因商业逐步繁荣,至徽宗时,建置枫桥镇。
枫桥古镇正好处在“婺越驿道”隘口,桥埠为枫溪江航运起点,婺、越山货土产等均在此集散,素有“婺越通衢”之称。
古意流泻,枫桥与我在老街深谈,不漏口风的美,让探寻的目光弥补时代的裂纹。
不出意外,在枫桥,我被元祐塔接管了目光,它像是一种标志,证实了南宋是枫桥发展的第一个快车道时期,而枫桥驿,正是把古道之美归拢在一起。
义安县驿是枫桥驿胸佩朝阳的高光时刻。南宋乾道八年(1172)枫桥改义安县,析诸暨县大部、长阜、长宁等十乡。当时的义安县署,就建造在宋东尉司(官署名,宋朝于各县设置,东尉司,即诸暨东部的尉司)旧址上。青石板、鹅卵石铺路,路旁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商铺和门坊,一时枫桥成了当时的地域中心,商贾云集之地,形成了繁华一时的三里长街。至元代,义安县旧署成了巡检司(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的办公场所。至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巡检司废除,改为驿铺,这就是枫桥急递铺。
马声、蝉声、人声、蛙声、雨声,枫桥四围多山,山高水长对夜行人是一个威胁,而枫桥驿对夜行人是一个安稳的港湾。
粉墙黛瓦,小巷幽深,青石板刻满岁月的裂纹。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枫桥急递铺作用消失,陈遹声与陈凤锵于1899年在驿铺旧址上建景紫书院。景紫书院后沿革为大东乡学堂、大东公学、忠义中学。枫桥急递铺在义安县旧署遗址,就是忠义中学的旧址上(原供销超市)。
枫桥古街巷陌里一块青石攥着一块绿苔,那沉淀的驿站影子,从不走失。宋元明清各代,在枫桥的驿道里,有担着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竹笋的人和驿使在这里进进出出,也有哒哒的马蹄声在这里回荡。
明人骆问礼有诗赞之:“车马填衢江满帆,旌旗动处酒俱酣;临岐莫唱阳关曲,千古声歌在枫溪?!鼻宕?,施沧涛有诗吟之:“枫桥西望近黄昏,灵气迂回散彩痕;漫讶群山清丽绝,沼吴人在苎萝村?!狈闱乓湓诳砼鄞笮淅铮罹蛹虺龅纳硖迤糖敖?,顾名思义,就是枫桥急递铺门前的大街。据枫桥地方志载,枫桥有铺前街,铺前街附近的碑坊鳞次栉比:尚文坊、尚义坊、继魁坊、京闱进士坊、师帅坊、相国坊、枫水名贤坊、御史坊、有功圣门坊、囧卿坊、进士坊、孝子坊、尚贤坊、会魁坊、乐善好施坊、贞节坊等等,铺前街(现学勉路中间段)曾在人们内心留下一身窈窕的美学。
伍
岁月退后,用行走指认一段曲线。
经年在诸绍路上下班,我默默地识记着一些地名。自诸暨至古博岭,有五里亭、百岁亭、十里牌、陶湖丁、双桥、廿里牌、下凉亭、大胜庵、老茶亭、古里桥、新店湾、桥亭、栎桥头等多座凉亭。那些被遮蔽的土地,宣告着一些文化。每相隔数华里,便建有凉亭,道路穿亭而过。亭子里两面墙边有长条石凳,常年供应茶水,常年悬挂草鞋,这些都免费供行人和驿使取用。
十里,是诸暨县东第一个驿使。明代有铺舍数间,设铺司一名,铺兵六名(绍兴府志)。铺丁的家属围绕铺舍周围居住,形成了一个小的居民点。铺站旁都建有路台,板桥铺旁的路台名为“板桥铺台”,有铺兵常年驻守,守卫驿路及铺站安全。台丁及家属们也在附近聚居,板桥铺所在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村落,而今,成为十里牌村落。
今天,从二十里牌到里联村的阡陌田野里,一片长满荒草的小径就是张驼岭铺古道,由于年代久远,古道大部分已被易为田地,路基早已荒芜,但田地间还残存有古道的痕迹。古道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经过千百年的岁月磨砺,表面已形成青黑色的包浆,在阳光的照射下透露出一种沧桑感。
浦阳江边桐树岭铺,浦江江水渚的景色依然清丽绰约、充满灵气,如同一幅幅酣畅淋漓、动静相宜的水墨:临水而建的房屋黑白相间、错落有致,水成了房屋的根基;半露半没于水面的埠头上,有女子在浣衣,有孩子在戏水;稍远一点,渔舟轻晃,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更远的水面上,有一群水鸟掠过……
行走在绵延百里的诸暨古驿道上,幽洞、古井、厅堂、民居、老街、店铺、寺庙、祠堂、牌坊、古树、拱桥、清泉、小溪、隘口、路亭、崖石、山林、古墓、山田等自然、人文景观,自古赓续的驿路风光显山露水。
19世纪后期,古老的通信体系受到新式邮政的激烈竞争,曾经傲视全球的中国邮驿不得不让位于新式交通体系。1913年1月,诸暨驿站全部裁撤,诸暨邮政新的一页由此翻开。
由驿站到铺递再到今天的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的概念被一次次颠覆超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诗歌经典为后人所传颂。以横直平行线为主的中国邮政标志,代表秩序与四通八达,而稍微向右倾斜,表现的正是其方向与速度感。
由驿站到铺递再到今天的邮政,穿越的何止是时间。我与诸暨古驿文化,仿佛已稔熟千年。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