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周如钢:
 
  周如钢,诸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做过木雕织过布,摆过地摊教过书,当过媒体记者编辑与主编。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等选刊选载及入选年度选本,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陡峭》等,曾获大观文学奖、《莽原》年度文学奖、全国梁斌小说奖、浙江省新荷计划·潜力作家奖等。本文曾刊登于《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ㄒ唬?/div>
 
  现在想来,儿子拥有绘画的才能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直以来,庄守城对儿子在画画方面有着自然盈溢的自豪。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天赋异禀。庄守城回想过祖宗三代,从未听说自己的家族有绘画方面的才华和学识。而儿子庄继业三四岁时拿起笔的涂涂画画,就让他觉得已经勾勒出未来能成名成家的雏形了。
 
  儿子的画法算不得什么绘画艺术,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在他看来,不过就是信手涂鸦。幼儿园老师却说,这可是简笔画。他不懂什么简笔工笔,让他惊喜的是,这清晰纷乱的笔画在儿子的笔端刷刷几下,马上就能呈现出形象的轮廓,动物植物各有气象。
 
  千岛湖回来后,庄继业的画明显有了变化和突破。他的想象力既飞向苍穹,又明显与人物贴近,各式或大或小的岛屿在他的画里形式多样,细看却能发现岛屿的变化似乎都是人物的变幻。相依相偎的,相互眺望的,大小拥抱的,牵手的……,即便是蓝天上滑过的白云或水中的游鱼,也有着互相依恋的姿势。幼儿园老师说,庄继业的画里充满了温馨与人情。这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一般孩子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天马行空,但大多数都没有落脚点。而庄继业却总有他的落脚点。就像风筝,摇摆在天,却有根看不见的线。末了,又跟庄守城说,还是要适当多带孩子出去,开拓眼界是启发孩子艺术细胞的重要手段。庄守城点点头,如果不是老师一再地提醒,他其实从来没想过要带儿子出去。旅游两个字,于他而言,过于奢侈。
 
  而这次去千岛湖,是他在儿子的画里看到了儿子对山水的向往和期待。几年下来,孩子的笔端都是小树林边上的湖,灌木丛边上的小河,或者是水流蜿蜒而过的公园。虽然还算形象逼真,但总归单一了些。老师一语点破,说孩子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把它画下来,这已经有记录事物的能力了。只是,毕竟孩子接触的面不广,没有见过名山大川,也没见过大漠海岛。
 
  从儿子角度出发,再考虑尽量不影响自己太多的工作时间,思来想去,能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打个来回的,也就是千岛湖了。
 
  那一天的儿子是水中的鱼岛上的兽,在湖泊转弯的瞬间,在岛屿牵手放手之间,儿子眼神里的光亮带动了手脚。有那么一刻,他甚至后悔来晚了。因为他掏遍脑中的记忆,都没有搜索到孩子在此之前眼神中的那道明晃晃的光。随后在画作里,儿子庄继业把大岛与小岛都变成了父子。老师说,你看看,一般的孩子画人就画人,但继业不是,他画的还是岛,但每个岛又都是人,多棒啊,这是个爱父母爱家的孩子啊。
 
  他的脸微微有些发红,好在脸黑不太容易被察觉,他有些紧张地说,嗯嗯,老师过奖。
 
  儿子的表达,老师能看出来。他当然更明白。孩子对他这个当父亲的描摹可以说是越来越真切,虽然五官不足以确切,但走路、吃饭,以及更多的动作与姿势都极具神韵。所谓的神似,用在庄继业的画作里无可挑剔。
 
  他是儿子最真实最自然的模特。这个模特的举手投足都出现在庄继业的画里。而现在,这个模特已经走出了儿子庄继业的画。(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骆 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