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明,1964年2月出生,媒体人、诸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编剧、导演、驻村艺术家,被誉为“乡愁间行走的说书人”。近日召开的2024年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上,由诸暨市文联推荐的“‘故事乡建’,建起一座‘文化洋湖’”入选“艺术乡建”典型案例,他也被评选为浙江“艺术乡建”带头人。 

■融媒体记者 徐晨晨

“时光飞逝,我记着外婆家曾经拥有的貌相气质:它有一溪活水,水边可戏,游鱼可数;它有一脉青山,山上伐薪,青峰可咏;它有一片沃野,野中稼穑,稻香可闻……于我而言,早已把所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都视为自己的外婆家?!苯昀矗晕烂髡纷铘?0多个乡村,与他的团队添砖加瓦,在纸面、舞台、荧屏、网络等空间“重建”一座座具有艺术质感的“外婆家”,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精神面貌。

行走全域外婆家

“我的外婆家洋湖,两河夹峙,三山雄屏,良畴千顷,风物茂盛……我对于洋湖的感情之深之炽,那是游鱼念深渊、飞鸟思故巢般的雄浑与强烈?!痹诘毕隆耙帐跸缃ā钡娜瘸敝校晕烂魑馄偶伊可矶ㄗ龅亩嗝教宥廖铩犊诙涞难蠛?,在多重欣赏空间建构起了另一座洋湖外婆家。该书于当年度获得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

“很多人只知道洋湖与我的特殊关系,事实上,我早已把涌动着乡愁的农村,无一例外地当作了自己的外婆家?!痹谡晕烂骺蠢?,一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合围下,农耕文明赖以存在的村落、遗存、旧迹和象征的人物纷纷消亡,悠久的文化记忆随时面临掉链?;?;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老乡亲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强烈。

现实、困惑、责任,驱使着赵卫明以外孙的身份,以文化的自觉融入乡村振兴。

带队采风进五泄镇红枫岭村,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们一起创作,推出《快乐老家红枫岭》综艺晚会,吸引大量游客进山观赏;多次走进姚江镇姚公埠村,创作电视电影文学剧本《东江弯弯》、情景剧《砸碑》等一批形象生动的作品,为村招魂,替村吆喝;在牌头镇同文村,几年如一日创作了中篇有声纪实文学《红色婚恋》、五集广播剧《家国情》,编剧并执导反映张秋人参加水口山铅锌矿大罢工的爆款微电影《黄牛阵》,获数十万点击……

长年累月在乡村行走创作,赵卫明参与故事乡建、文艺在地场景营造的乡村达10多个,遍布诸暨。

全矩阵演绎乡土故事

这些年来,赵卫明出版了《乡里乡亲》《乡愁可依》《故事乡建》《烽烟——埤中草根英雄谱》等多部个人文学作品集或主编的作品集,广泛涉及艺术乡建题材和内容。

与此同时,他又致力于艺术形态的蜕变与转型。他营造的文艺场景愈发全面,微电影、情景剧、舞台剧、歌曲、沉浸式故事,甚至大型情景综艺晚会……逐渐形成一种全矩阵文艺新形态。

为乡村放歌,赵卫明为姚公埠、红枫岭、大樟树下、洋湖等村,创作《天生是个金刚种》《乡愁荡悠悠》《大樟树下有我家》《豪气养我头顶天》等一批歌曲。这些作品节奏流畅,充满泥土气息,很适合在电台、网络传播,其中不乏有作品获得了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政府奖,甚至全国奖。

为乡村塑形,赵卫明相继推出了一批“有声有色”的作品。其中,广播剧有《苎麻西施》《1963·发现枫桥》《战墨城》《水龙谣》等;情景剧有《大树魂》《秀松别妻》《砸碑》《千钧一发》等;微电影有《黄牛阵》《连心锁》《共富村里选功臣》等。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讲述,新时代催生新的文艺样式?!闭晕烂鞯恼庑┳髌沸问讲煌榻诟饕?,年代不一,却始终贯穿着一条创作原则: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人物鲜活,光彩夺目。强烈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诞生过他们的故事原乡,汇聚成一股推动精神共富的力量。

艺术创作赋能更多乡村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怀揣乡村振兴的梦想和激情,在艺术乡建的大旗下,很快集聚起一支拥有文学、戏曲、摄影、设计、创意等60多人的文创队伍,接驳传统根脉,传播风土人情。通过他们的创作,“外婆家”展现出了既美丽又令人神往的生态。

赵卫明策划设计的地理标识性形象“洋湖萌娃”,被当地农民用于藕粉、粉丝、薯条等农副土特产品的包装;他们收集整理出来的故事,为产品赋予了更生动的文化价值,更能卖出好价钱。

随着故事书、微电影、情景剧、新歌曲的源源问世,一批批受众寻踪而来。他们在这里打卡,用微信等社交媒体转述自己改编了的乡村故事,又吸引了新的乡村文旅消费者。

受这股热潮的吸引,资本也接踵而至。来自湖州的商人闻声赶来红枫岭村,投资开发露营基地;陈蔡古镇开辟了花海观赏基地,吸引网红打卡;一曲《一起嗨,牛陶汤》唱响了安华古镇,一碗牛陶汤卖火了这个三县交界处……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一些影视机构,从这些爆款中,看到了内容再开发的价值,纷纷提出改编影视与网剧的意向。

文化赋能,艺术助富,一个个“外婆家”迅速成长为新传奇,发酵出更多的“外婆家”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合唱中。

责任编辑:黄 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