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平
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免费骑行两小时。公共自行车的出现,延伸了城市公共交通脉络,给市民的绿色低碳出行提供了新选择。然而,这也成为了检验市民道德素质的试金石。
不少市民在骑行公共自行车时,抱着只要自己到达目的地,剩下的就与自己无关的态度,胡乱将车停放在荒郊野外或随意损坏车辆,让公共自行车很“受伤”。单手骑车、车篮载人、乱闯红灯等不规范用车行为,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如果说,共享资源的普及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大文明指数,那么对共享资源的使用态度则体现了市民的小文明指数。
共享骑行,勿忘“共享文明”。想让公共自行车行驶在“文明轨道”上,一方面需要职能部门和运营单位协同发力,及时制定、优化完善管理政策,形成刚性约束,并充分发挥监管职责,拿出精细化治理手段,整治任性骑行行为。另一方面运营单位则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车辆规范、有序运营,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自行车更好方便市民出行。
当然,更需提高骑车人自身的文明意识。作为公共自行车使用的直接受益者,广大市民要争做共享资源的?;ふ?,树立文明自觉的公共意识,带着一颗“公心”上路,严格遵守用车规则,做一个文明的使用者、社会自治的担当者。
公共自行车只有不偏离“文明轨道”,才能跑得稳、行得远。让我们携手行动,科学管理、及时运维,遵守规则、安全骑行,爱护车辆、规范停放,真正让公共自行车成为便民利民、互助多赢的最美风景。
责任编辑:黄 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