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近日,暨阳街道试点开展“全城通”智慧助餐新模式,打破原先爱心食堂“只限本地户籍且落户本村(社)”助餐限制,根据老人年龄印制红、绿、蓝“三色”就餐卡,老人们可以借此在辖区内任一食堂刷卡就餐。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民生工程,也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的“餐盘子”,集成社会资源开展助老服务,持续深化爱心食堂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一站式老年友好型服务综合体。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爱心食堂300余家,获评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引来不少兄弟县市前来学习借鉴。

然而,随着爱心食堂模式的逐渐铺开,一些问题也渐渐地显现了出来。一方面,现行的爱心食堂就餐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要求,老人们的就餐范围通常只能在户籍所在的村(社),外出的老人想要在爱心食堂就餐就必须在供餐时间内返回本村(社),这对于行动缓慢的老人而言十分不便。另一方面,爱心食堂的就餐费用与老人们的年龄段有关,工作人员对本村(社)爱心食堂就餐的老人们通常比较熟悉,可自行判断就餐费用,但这种“刷脸”支付的方式,对外村(社)的老人而言就难以实现了,这也直接导致爱心食堂彼此之间很难打通。好在暨阳街道通过分色设卡的方式,有效打破这一层壁垒,并通过推行“全城通”智慧助餐系统,让老人们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就近取餐就餐。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忽视被遗忘。我们设立爱心食堂的初衷就是为了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老人关爱老人,让广大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食,但结合爱心食堂运行实际,老人们异地就餐的困难也客观存在。面对问题,暨阳街道没有选择漠视而是积极寻求办法解决,这样为民服务的初衷与执行力,都值得有关部门学习借鉴。

当然,“全城通”智慧助餐新模式的运作实效还有待时间检验,一些问题也是可以想见的,比如各个爱心食堂原先每天准备的原料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但如今因为彼此打通,每天就餐人数不固定,如何在确保满足老人就餐需求的同时,控制好爱心食堂的经营成本。又如,不同乡镇籍贯的老人能否兼容使用该系统,实现同步的跨区域就餐用餐。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妥善思考、用心解决,但无论如何,爱心食堂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与有效探索,如今迎来新的活化应用,这本就是令人可喜的一步。期待未来,全市各地都能够学习暨阳街道的先进做法,积极创新尝试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爱心食堂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多维集成、多跨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爱心食堂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从“舌尖养老”起步,让每位老人都能拥有优雅体面的幸福晚年。

 
责任编辑:黄 诗婷